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南通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南通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南通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及古跡景點
1、手織壁掛絲毯:絲毯織造工藝精致至極,其圖案精美,色彩層次豐富,色間過渡微妙。
2、絲綢剪貼:色澤明快,造型生動,服飾逼真,裝飾性強。
3、海門山歌:海門山歌劇曲調(diào)優(yōu)美樸實,清新流暢,鄉(xiāng)土氣息濃重,有鮮明地方特色。
4、童子戲:伴奏簡單原始,主要是鑼鼓打擊樂,唱腔粗獷純樸,唱詞通俗易懂。
5、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自然,清新。
南通成陸較遲,南通的先民多為“流人”和外來的移民,故而南通的民俗風情,與周邊地區(qū)既有相似之處,更有不少獨特的地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春節(jié)開始,接連不斷,差不多每月每季都有,每個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除夕:從清早起,各家各戶就著手準備豐盛的年夜飯。當家人貼門神、春聯(lián)、招財和喜箋;墻壁上糊花紙、貼年畫;堂屋內(nèi)張掛祖宗“神子”,換上灑金團花大紅新對聯(lián),神柜上供上糕饅供果品。
中午祭祖,俗謂”燒經(jīng)“。簡單供上魚、肉、蛋、油煎豆腐四樣菜,另加一大滿碗米飯,另備酒水和筷子,以寄托對親人的緬懷感恩之情。
傍晚,農(nóng)村有以盛滿石灰的蒲包在地面打囤子的風俗,祈祝來年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同族長者在日落之前,去附近土地廟祭祀,香燭紙馬,恭敬如禮。
晚上,全家團聚,俗稱吃“團圓飯”或“年夜飯”。如有親人外出未歸,要留下一個座位或備上一份酒杯碗筷,表示此人與全家一起歡度佳節(jié)。吃過團圓飯,全家人圍坐談天,孩子們最高興的莫過于拿到長輩們用紙包著的一份壓歲錢。
二、南通簡單概述
南通,位于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诒币,與上海市隔江相望,為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全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海域面積870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62.5萬人,轄3市1縣3區(qū),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qū)、4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和1個綜合保稅區(qū)、5個國家一類水運和航空開放口岸。
南通集“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于一身,江岸線長166千米,有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206千米海岸線上有全國四大漁港之一的呂四港、蠣岈山奇觀等自然人文景觀。
6500年前,南通開始成陸,新石器時代青墩遺址是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江淮文化與吳越文化在南通相互交融,有“藍印花布”“沈繡”“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標志;有國家AAAAA級景區(qū)濠河風景區(qū),環(huán)濠河建成各類博物館20余座。
歷史名人有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y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及清末狀元、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等;當代名家有表演藝術家趙丹、著名詩人卞之琳、數(shù)學家楊樂、書畫大師范曾等;有兩院院士47人;世界體育冠軍21人,其中奧運冠軍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