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天津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天津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天津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及古跡景點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于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傳于天津城區(qū),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zhí)節(jié)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tǒng)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yè)余演員改革、發(fā)展天津時調“大數(shù)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shù)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jié)子板數(shù)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采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于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jié),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二、天津簡單概述
天津是全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距離首都北京大概120公里的距離。從地形環(huán)境上來講,天津是四大直轄市之中唯一一個依山傍水還臨海的地方,山,天津市市區(qū)北部有燕山山脈的余脈,像盤山,乾隆皇帝曾32次游覽盤山,留下“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這樣的佳句。水,就是天津有一條母親河,海河,海河是全國七大河流之一,又有九河下梢之稱,它整個貫穿了天津的市中心。據(jù)我所知,全世界只有英國的泰晤士河,法國的塞納河,再有天津的海河,是全程貫穿了一個城市的。海河綿延72公里,最后匯入渤海灣,因此天津還臨海,靠海的塘沽,漢沽大港,組成了我們天津的濱海新區(qū),也是全國其中一個經濟特區(qū)。不過雖然天津臨海,但是天津的海岸線全部都是泥質的灘涂,沒有沙灘,所以他只適合開發(fā)港口資源,而不適合開發(fā)沙灘旅游資源。這個是小楊給大家介紹的天津的地形環(huán)境。
天津市行政區(qū)域總面積是11760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0.12%,在全國各省,直轄市之中排名倒數(shù)第二位。行政區(qū)一共有13個區(qū),3個縣。52個少數(shù)民族,截至到2013統(tǒng)計,天津市常住人口約1472萬人。天津市市內一共有6個區(qū),它是以海河為中軸線,和平區(qū)為中心,往東南西北各輻射出來河東區(qū),河西區(qū),河北區(qū),南開區(qū),再加上一個紅橋區(qū),環(huán)城有四個區(qū),分別是東麗區(qū),津南區(qū),西青區(qū),北辰區(qū)。天津市海拔最高的位置為薊縣的九山頂,海拔1078.5米,最低的是大沽口入?,海拔為0.天津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性氣候,在四季中,冬季最長,秋季最短。漫長而緩慢的地質演變,孕育形成了天津山河湖海泉濕地俱全的獨特地理構造和地貌景觀,素有“渤海明珠”之稱。是宜居型城市。
天津地區(qū)成陸較晚,宋朝以前未見史冊,宋朝慶歷年間,黃河曾改道天津流入渤海灣,因黃河水非常渾濁,泥沙量非常大,經過黃河的沖刷,天津這邊慢慢出現(xiàn)了陸地。金朝始在大直沽設直沽寨,元朝時大直沽作為海運的終點,漕運的中樞,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朝廷在這里設海津鎮(zhèn)。當時這里漕船云集,曾有詩云:“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天津這個名字出現(xiàn)于明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津之地。轉年,天津正式設衛(wèi),稱為天津衛(wèi)。明宣德年間,天津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清朝,天津衛(wèi)又經過了天津州天津府的改制,天津從一個軍事要塞演變成一個商業(yè)中心和貿易港口。在1860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天津因《北京條約》被迫開埠通商,各國列強紛紛在天津搶占租借地 ,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在1928年,天津還被設為“天津特別市”,直到1949年1月15日天津正式解放,結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如今,昔日的租借地已不存在,只留下這些風格紛呈的萬國樓臺默默訴說著天津的古往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