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森絕非偶然讀后感
《絕非偶然》是阿倫森的個人自傳,此書不僅講述了一個男人的人生歷程,也是社會心理學史和發(fā)展的記載。正如書名,阿倫森成功的事業(yè)和幸福美滿的家庭絕非偶然。阿倫森善于把握機會,正如他自己所說:“大部分降臨在我身上的好運,恰好是因為我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選擇了正確的職業(yè)、找到了合適的人生伴侶、結交了有益的朋友和同行!?赐甏藭脖簧鐣睦韺W深深吸引,這是門研究環(huán)境、群體、文化、理念以及政策方針如何侵淫個體并影響其行動的學科。一個人的成功不排除有運氣的成分在,但是一個人僅靠運氣遠遠不夠,見識也十分重要,它代表抓住機遇的能力。人格和能力并非一成不變,人們能夠成長并提升自我,人生可以達到至善。
家庭出身。阿倫森出生貧民區(qū),不和諧的家庭,有隔閡的父子關系,不被大人們看好的害羞內向的笨小子。但其親生哥哥賈森非常看好這小子,可以說在他哥哥賈森是阿倫森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在哥哥那里學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要像君子一樣從容地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打牌和人生都是如此,盡量不要抱怨。阿倫森第一次抓住機遇是在暑期在游樂場打工期間,榮升為話筒男的事。他是如何抓住這次機會的呢?阿倫森本來在不太重要的攤位上工作,但是他一直在觀察撲克游戲攤位的話筒男,一遍一遍的聽他吆喝,所有詞句早已爛熟于心,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冷冷清清話筒男從臺上走下問阿倫森能否替他當班,給了阿倫森上臺表演的機會,而巧合的是碰巧被游樂場負責人碰見,而正是這一次,阿倫森得以自我肯定。
投入心理學懷抱。上高中期間,成績功課一般,討厭高中生活,但是在哥哥賈森的一席話觸動了內心:“你真想過那種推著嬰兒車,沿著雪莉大街閑逛的日子嗎?”,阿倫森深深體會那不寒而粟的畫面,推向自己的未來,他害怕了,不想淪落到那種境地,他開始發(fā)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大學。而之前的在游樂場榮當話筒男的經歷,讓阿倫森明白了新環(huán)境能夠為他提供一個重塑自我的良機。高中三年因為阿倫森很害羞,同學都認為他很靦腆,這一評價影響了他對自己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又反過來束縛了他的行為。后來阿倫森才明白,這種想象叫做“自我實現(xiàn)預言”。而大學這樣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確實給了阿倫森第二個機會,進大學不久就交了第一個女朋友,很有人緣漂亮的芭芭拉,但這段關系只維持了一年半,按照阿倫森的說法,盡管兩個人都深愛著對方,但卻無意成為彼此的人生伴侶,于是他們分手了。大學第二年剛開始可謂艱苦,第一年憑借學校資助順利讀完,可是大二得自己交學費和住宿費,暑假打工掙的錢只夠支付學費無力支付住宿費,所以常常四處找地方睡覺,還好在嚴冬來臨之際用打工賺到的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屋。誰也沒想到,讓阿倫森找到畢生興趣所在是在一個泡妹子的一個下午,陪著一位打算深交的迷人女孩去一起上課,老師是一個心理學家馬斯洛,這門學科讓阿倫森著迷了,而那一刻,他失去了女孩,卻找到了天堂。他被馬斯洛自我實現(xiàn)是人類的終極目標的觀點引起共鳴,馬斯洛相信人們擁有成長、學習和改善自我的潛力,社會也可以變得更健康。毫無懸念,馬斯洛成為了阿倫森的第二位人生導師,而阿倫森因此也有了畢生理想的雛形,阿倫森決定運用心理學的智慧和知識去改善人類的境況,而正是這種理念引導者阿倫森后續(xù)的職業(yè)生涯。
女神薇拉。有時好事就是會不斷的出現(xiàn)。因為阿倫森找到了興趣所在,也因此在相同的領域邂逅了自己的女神,最后也成為了阿倫森的妻子---薇拉,而巧合的是紅娘正是馬斯洛。深深吸引阿倫森的是薇拉的聰慧美麗,周身閃耀著一種靜謐的氣質。在和薇拉深入的接觸中,阿倫森堅定了與她共度一生的決心。在心理學領域,阿倫森也是嘗試了不同分支之后才最終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的。起初馬斯洛建議他從事臨床心理學,但周末從事臨床相關的兼職工作后動搖了他想成為優(yōu)秀臨床心理學家的理想。而就在臨近畢業(yè)的三周時,幸運之神再次降臨,衛(wèi)斯理大學心理學系有一個小規(guī)模的碩士專業(yè)正和阿倫森的胃口,很快阿倫森和對方談妥,給了阿倫森一個兼職的助教職位,還答應讓薇拉在他們的實驗室里做專職研究,而隨后薇拉和阿倫森也舉辦了婚禮。阿倫森始終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依次明白兩件事情:“第一,我將何去何從?第二,我將與誰同行?”,我始終認為阿倫森娶到薇拉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也能遇到我的女神。
畢生想從事的事業(yè)。是的,在找到答案之前我想每個人都要有一段路要走,可是誰也不知道這段路有多長,阿倫森在衛(wèi)斯理大學可謂收獲頗豐,和第三位人生導師麥克萊蘭進行了成就動機的研究,同時也初為人師,并斷定教學就是他畢生想從事的事業(yè)。而在衛(wèi)斯理這段期間,薇拉為阿倫森生了一個兒子,薇拉很喜歡孩子,坦然說還要生好多孩子,后來證實確實如此。
發(fā)現(xiàn)天賦的實驗之旅。衛(wèi)斯理大學畢業(yè)后,阿倫森和薇拉一起邁向斯坦福大學。在這里阿倫森遇到了人生第四位導師費斯延格,從那開始接觸到了失調理論,而這最終成為了阿倫森做出重大貢獻的領域。在斯坦福大學期間薇拉又為阿倫森生下了兒子尼爾和女兒朱莉。之后的1959年阿倫森拿到了博士學位,受聘到哈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在這期間薇拉又為他生了第四個孩子約書亞。在哈佛期間阿倫森繼續(xù)教書和從事實驗研究,在哈弗待了兩年后決定去明尼蘇達教書。而這期間阿倫森失去了至親,哥哥賈森因為癌癥失去了生命,這對阿倫森觸動很深,可以說他的哥哥賈森是他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在明尼蘇達期間認識了摯友加德納,1965年,加德納離開明尼蘇達去了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一年后在其力勸下阿倫森也過去了,在這里阿倫森寫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社會性動物》,而本書最終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圣經》,在這里接觸到了會心團體(T組),最后薇拉也成為了T組的領袖人物。
華麗退場。按照阿倫森的說法,人生總有最后一個全壘打,在哈兒上高三的時候,就打算尋找一個有魅力的城市度過余生,最后他們全家搬到了加州,在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繼續(xù)從事教學和研究。
人生猶如過山車。2000年秋天的一個早上,不幸降臨到了阿倫森身上,由于黃斑性的罕見眼科疾病導致阿倫森幾乎雙眼失明。大家認為他的人生可能就此終結了,可是他還記得早年哥哥賈森對他的教誨,此時絕對不能抱怨這一手爛牌,而是要盡自己所能打好這幅牌。(textx.cn)在此期間重新修訂了三遍《社會性動物》,和同事卡羅爾塔夫里斯合寫了《誰會認錯》,此書于2007年出版。阿倫森晚年依然幸福,和孫子孫女間感情很深,按照阿倫森的說法,家庭成員親密無間是偶然事件和刻意安排相互交織的結果。
之前沒有認真讀過任何人的自傳,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有強烈的直覺想去閱讀這本書。讀完全書證實自己的直覺是正確的,我因此也深深的愛上了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我喜歡書里的這么一段話:“人生猶如過山車,之所以無法享受其余的路程,是因為只等待某一刻的到來,如果非要我選擇最喜歡哪一段,我會說: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