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讀后感 > 正文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600字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沈從文邊城讀后感600字
  
  邊城是一部優(yōu)秀的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的小說,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zhèn)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yōu)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yōu)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苯o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shù)卮偟亩贍攦,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textx.cn)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jié)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 相關文章
  • 讀邊城有感1000字讀邊城有感1000字

    讀邊城有感1000字方才查這部作品時無意間看到有一位仁兄不知是何年何月求助寫邊城續(xù)集2000字。心里又氣又笑!哆叧恰匪坪踉谥袑W課文里被節(jié)選..

  • 邊城讀后感800字邊城讀后感800字

    邊城讀后感1000字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書出版時心中充滿悲傷,因為母親死去。邊城開篇邊介紹了湘西的風景。從文中可以看出,沈..

  •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海底兩萬里是由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懸念小說。當我翻開深藍色的封面是,我便被其中的圖案吸..

  • 讀邊城有感1000字讀邊城有感1000字

    讀邊城有感1000字方才查這部作品時無意間看到有一位仁兄不知是何年何月求助寫邊城續(xù)集2000字。心里又氣又笑。《邊城》似乎在中學課文里被節(jié)選..

  • 邊城讀后感800字邊城讀后感800字

    邊城讀后感1000字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書出版時心中充滿悲傷,因為母親死去。邊城開篇邊介紹了湘西的風景。從文中可以看出,沈..

  •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600字海底兩萬里是由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懸念小說。當我翻開深藍色的封面是,我便被其中的圖案吸..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

  • 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