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江門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江門歷史文化的相關(guān)信息,僅供參考。
一、江門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及古跡景點
江門五邑五月龍船搶大標
“四月龍頭隨街繞,五月龍船搶大標!边@兩句歲時歌,百多年來在江門五邑廣泛傳唱,可見端午節(jié)斗龍船在我市風氣之盛,歷史之長。江門市境內(nèi)有錦江、潭江、西江三條大流貫。鶴山、新會地處西江下游,河涌縱橫,水網(wǎng)密布。農(nóng)民通曉水性,扒艇出入,斗龍戲水,得其所樂。
五邑的龍船,亦叫龍舟,以船首龍頭的顏色區(qū)分,有紅龍、黃龍、白龍、黑龍、銀龍、金龍、綠龍、灰龍等。紅龍的橈手一律穿紅色紗衫、用紅色橈槳。余此類推。遠遠望去,江中龍船顏色各異,易于識別,煞是好看。龍船的制作十分講究,均以數(shù)丈長的原枝坤甸木作龍骨,取其木質(zhì)堅韌不易滲水,耐浸耐碰。但坤甸木忌北風和日曬,平時龍船埋藏于河底淤泥中,用時才起出。
起龍
把埋藏于河中的龍船起出,叫“起龍”,也叫“出水龍”。起龍一般在浴佛節(jié)(農(nóng)歷四月初八)舉行,也有另行擇日的。此時天氣暖和,洪潦勃發(fā),淤泥受到潮水沖刷,龍船松動,人們見些現(xiàn)象,又聽到潮聲陣陣,便說:“龍舟鼓響,龍?zhí)ь^了!庇谑,由鄉(xiāng)中父老主持拜祭,把龍頭、龍尾請出。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巡游于街巷之中,舞進各家各戶,意謂納吉驅(qū)邪,主家則搞以錢物!八脑慢堫^隨街繞”。就是指此項活動。接著,人們便下河把龍船中的淤泥戽去挖凈,將龍船扛抬上岸,風乾后用桐油灰打整,然后涂油,便可供使用了。此時正值插秧大忙過后,農(nóng)事稍閑,村中青壯橈手便抓緊時間操練,準備“斗龍”,人們紛紛跑到江邊觀看。小孩高興得尾隨龍舟奔跑,撲下水中嬉戲,姑娘們也下到灘邊,掬水洗臉,邊洗邊喝,這叫洗、飲“龍船水”。老人說,洗飲龍船水,祛病又災,一年不生疥瘡。 龍舟宴 到了“斗龍”之日,例必在村頭或祠堂舉行宴會,謂之“龍舟宴”。宴會意在使“斗龍”健兒飽餐戰(zhàn)飯,壯其行色;同時也含有尊敬前輩,激厲來者之意。因此,全村男丁不論老幼,均可赴宴。宴后每戶還可帶一份飯菜回去,給家中婦女幼兒、殘疾老人分享,謂之吃“龍舟飯”。也有非本村的富裕人家,來“乞”一碗“龍舟飯”回去給孩子吃,祈求孩子快高長大,身壯力健。本村則來者不拒,派完即止。
旺龍
龍舟宴吃罷,當即選出兩名橈手,分別扛著龍頭、龍尾,在鑼鼓聲中巡行到河邊,舉行拜祭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然后把龍頭、龍尾裝上龍舟,是謂“旺龍”。
出龍
旺龍之后,橈手們登上龍船坐定,雙手緊握木槳,肅穆待發(fā)。主祭者便把柚葉水酒向龍頭,霎時間鞭炮四起,鑼鼓齊鳴,船上鼓手一聲令下,眾橈齊發(fā),龍舟飛馳而出,駛向大河。這叫“出龍”。
應景
“應景”其實是龍船的表演賽、友誼賽。各鄉(xiāng)定有應景日期,應邀的龍船依期赴會,表演各種扒龍船技藝。有的單舟戲水,慢蕩輕扒;有的雙舟競渡,你追我趕;有的三舟齊發(fā),爭先恐后,自然而然地形成友誼比賽。龍船經(jīng)過,“搞龍”小艇便靠上前去,舉槳把水戽向龍船--給張著口的橈手喂水,頓時金珠亂迸,歡聲四起。或把粽糍、糕點、水果拋擲過去,或在上游把食物放在水中漂下,供橈手取食,是謂“犒龍”。1989年鶴山縣古勞、沙坪兩鎮(zhèn)共需27艘船,于五月初三、初四兩天匯集三夾河上,進行劃龍表演、友誼競渡,觀眾近二萬人,極一時之盛。
斗龍
“斗龍”即正式的錦標賽,是要搶大標的,一般在五月初五舉行。地點大多選擇江面寬直、水流平舒的河段,如市郊外海鎮(zhèn)選取古猿洲至舂米沙的西江河段,鶴山在三夾河,開平在三埠鎮(zhèn)的潭江河段。過去斗龍,由大鄉(xiāng)組織,鄉(xiāng)紳主持,F(xiàn)在是各縣體育委員會或鄉(xiāng)鎮(zhèn)政府組織。改革開放后,由于群眾生活富裕,鄉(xiāng)鎮(zhèn)財政收入增多,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紛紛回鄉(xiāng)觀賞斗龍,解囊贊助,斗龍的獎品除傳統(tǒng)的金豬、燒酒、獎杯、高標、匾額之外,另加摩托車、彩電、高級音響和獎金,大大剌激了斗龍的狂熱。入竇 斗龍之后,無論勝負,各鄉(xiāng)(村)均設(shè)宴慰勞健兒,舉行拜祭儀式。然后,大家同心協(xié)力把龍船抬到藏龍點埋藏起來,叫做“入竇”。至此,斗龍搶標才告一段落。
江門節(jié)日
恩平“燈節(jié)” 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
元宵節(jié)恩平叫“燈節(jié)”,從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長達十多天。燈節(jié)主要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禱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燈節(jié)”期間,各村均有燈寮,是專為打節(jié)供奉社神而設(shè)的。除夕前夜,各家各戶門前張燈結(jié)彩,一般人家掛的都是夜晚用來照明的風雨燈、四面光燈。這些燈徹夜不熄,每晚添油,直到“散燈”才撤去,叫作“長明燈”!伴_燈”這天,村人吹奏八音鼓樂,出動瑞獅,到社壇迎接社神回燈寮安放,各家上供品祭祀。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送花燈到燈寮懸掛,名為“送燈”。燈寮內(nèi)香煙繚繞,燈火輝煌,一派祥和氣氛。一般燈色均畫有花草蟲魚,亭臺樓閣或山水人物,燈裙題有詩句,如:“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菊酒,冬吟白雪詩。”
燈節(jié)當天至正月十五,各家上供,族中父老聚集燈寮圍飲“燈酒”。晚上燒吐珠花炮,拾得炮頭者接“炮山”回家供奉,以祈萬事中意合算!芭谏健笔怯弥駰l扎架,貼上五彩紙剪成的樓閣人物。當天晚上家家吃粥,不管粥料中蔥是必用的,蔥心中空,在恩平“空”“通”同音,取事事亨通之義,這粥稱為“通心粥”。“燈節(jié)”結(jié)束,要送灶神回壇,儀式和迎接時相同,燈寮懸掛的花燈也要送到社壇懸掛,叫作“散燈”!吧簟睒酥局汗(jié)結(jié)束,春耕大忙開始了。
放生鯉 正月初二
“放生鯉”是新會縣城的舊俗。每年大年初二當?shù)厝藭徺I活鯉放生,祈禱生意興旺,人口平安。
大年初二清早,天還未亮,小販便擔著兩大桶活生生的鯉魚,穿街過巷,大聲呼叫:“好生鯉,大生鯉,金銀鯉……”叫賣聲此起彼落。主婦們一早起來,開門叫一聲:“好生鯉來啦!”小販就應聲奔前,把擔放下,任由選擇。主婦們購得活鯉,用盤盛著,配備炒米、糖、粉印餅等祭品,放于門口左側(cè)的門官神龕前,焚香燒燭,叩頭禮拜,祈禱生意興旺,人口平安,這叫做“開年”。開年后,用一水桶盛水,把鯉魚放進去,攜往驛前橋、募前橋的河邊埠頭,焚燭燒香,喃哺禱告,把活鯉放于河中,叫做“放生”。
新會天后誕搶花炮
新會市司前鎮(zhèn)天等鄉(xiāng)有衣服天后廟,過去每逢天后神誕,都要演大戲和燒花炮,各村還挑選一批青壯農(nóng)民組成隊伍到天后廟后側(cè)金山崗上搶花炮。天后神誕的花炮計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紙扎成鰲山彩座,是群炮之冠。各村參加者雙掌分別染成綠、紅、赭等色。當?shù)?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裝在用生鐵鑄成的鼎形轎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壯年抬到場地上;ㄅ邳c火后,朝空中發(fā)射,射向哪里,搶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搶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爭,只好等候搶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畢,才告結(jié)束。
二、江門簡單概述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qū)重要節(jié)點城市,珠江西岸新增長極、沿海經(jīng)濟帶上的江海門戶,全市陸地面積9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88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0萬人;1904年設(shè)立海關(guān),成為中國沿海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1925年、1951年曾兩次設(shè)為省轄市,1983年設(shè)立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行政區(qū)劃
江門市設(shè)立蓬江、江海、新會3個區(qū),下轄臺山、開平、鶴山、恩平4個縣級市,“五邑”是江門地區(qū)的俗稱。
自然地理
江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中心,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佛山、云浮,南瀕南海領(lǐng)域,大陸海岸線長409公里,海島352個(含赤鼻島),數(shù)量居廣東省第二位;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森林蓄積量2526.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5.12%;糧食作物、經(jīng)濟作物、禽畜、水產(chǎn)和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名優(yōu)特品種;是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城鎮(zhèn)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市區(q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