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的讀后感【一】
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時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聲。時間,仿佛被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哈!想不到我項羽也會有今天!事到如今,我無顏再面對江東的父老鄉(xiāng)親,還有百姓們,都是我親信了劉邦呀!“說完,他久久地凝視著江面,目光如此蒼涼。忽然,他抽出佩劍,反手一插,只見一股鮮血迸出,這個曾經(jīng)稱霸一方,無比風光的漢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別姬》講述了一代霸主項羽難信劉邦,對他過于盲從,最后被劉邦設(shè)下埋伏,逼至江邊,絕望中自殺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項羽自殺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而靜心細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條常識上嗎?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假如他牢記這個常識,十年之后東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萬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那時利用常識的勝利者。
東漢末年,諸葛亮走出隆中,輔佐劉備,建立蜀國。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識。
君見城門大開,城內(nèi)無兵,必以為有埋伏。這是常識,卻也是成敗的關(guān)鍵。諸葛亮彈琴城上而退十萬兵馬,就是利用這一點。一點小常識,使諸葛亮成為了不敗的王者。
忽視常識如殘花,必將凋零,利用常識如雄鷹,展翅高飛。盲從常識的人自掘墳?zāi),踐行常識的人錦途千里。
仰視藍天,我發(fā)現(xiàn),成敗皆因常識!
霸王別姬的讀后感【二】
《霸王別姬》是第一次看。其實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不過一直感覺對這類文藝電影沒有什么興趣。直到老師給我播放了影片,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取材源于楚霸王和虞姬的感人故事。主演虞姬的是張國榮,大家都叫他哥哥。我對他的了解最深的是,他對藝術(shù)的堅持。就像張豐毅在戲中對張國榮說的:”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張國榮來出演虞姬這個角色,在我的印象中張國榮是一個能將剛與柔融為一體的優(yōu)秀實力派演員,他眉目間透露的那種柔情與消愁,是眾人所沒有的特性,在張國榮去世的那年香港著名藝人黃沾在悼念詞中說道:”哥哥真是翩翩俗世佳公子,他真是眉目如畫,面如冠玉,一張臉好象是由造就精深的工筆畫精心刻劃出來的一樣。“如此俊秀之臉,可謂是神來之筆,鬼斧神工,讓人贊嘆不已,由他來詮釋這個角色是再合適不過了,敢問世間還有誰會比他更合適的呢?
霸王與虞姬的一段情,一段夢,似幻似真,但今人已逝,敢問情何在?
小豆子被做妓的母親送進戲班學唱戲,與師兄石頭節(jié)下深厚的友情,10年后,倆人分別為自己取藝名為段小樓與程蝶衣,倆人合演的霸王別姬紅極一時,漸漸地,在蝶衣心里,她就是虞姬,而小樓就是他的霸王,但其后小樓娶了妓菊仙,蝶衣決定不再與小樓合演霸王別姬,后來抗戰(zhàn)勝利,蝶衣被抓走,小樓四處奔波勞碌,請求營救,”文化大革命“中,倆人互相揭發(fā)”罪行“.菊仙因承受不了打擊,而上吊自盡。打倒”四人幫“后,倆人在分離了二十二年的戲臺上又重新和演了霸王別姬,蝶衣唱完最后一句,用他送給小樓的那把注滿他感情的劍自刎了。就在這一瞬間,段小樓又成為了他的霸王!
但對于片中的霸王與虞姬來說,說到情字,那就太可悲了,因為道德,倫理和環(huán)境的逼迫,以至無法打開自己內(nèi)心的大門,將自己的感情隱藏,封閉起來,雖人已逝,敢問情何在?讓人生充滿了遺憾,最后也只能選擇最無奈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這段情,整部影片充滿了凄涼,悲哀,愁苦之情,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部電影有太多太多令人感嘆之處,感嘆世間之悲涼,世間之無奈,最終惟有感嘆生不逢時,一段情仇,惟有隨風消逝才能得以解脫!人生如夢,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人往往都是在幻想與現(xiàn)實之中穿梭與徘徊,有時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寄托的情感惟有在幻想中才能得以慰藉,當愛已成往事,是否還會追憶深情的你和我,使人深邃,使人沉思……
回望過往,惟有感嘆:人已逝,情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