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讀后感

大風(fēng)車考試網(wǎng)

《中國智慧》讀后感

早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酷品三國,妙語連珠地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評說幽默風(fēng)趣,繪聲繪色,精練生動,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國智慧》,文字輕松活潑,諧趣橫生,依然是易中天貫有的風(fēng)格。
  
  此書分為六章節(jié):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辦法,魏晉的風(fēng)度,禪宗的境界。初看標(biāo)題,中規(guī)中矩,古韻十足,讓人難以理解其中個味。繼而仔細(xì)讀來,頓然大笑。
  
  “周易認(rèn)為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我國北方人相對陽剛一些,南方人相對陰柔一些,比如蘇州人,他們連吵架都很溫柔!毕襁@樣平實易懂的句子,書中比比皆是!吨芤住肥且槐咎貏e神秘深奧的古書,一般的人很難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講的“周易的啟示”卻非常簡單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說:“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不是各打五十大板!敝杏沟脑瓌t,書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質(zhì)樸和文雅各占一半,即為中庸之道。
  
  六章節(jié)中,我甚是喜歡“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jīng)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F(xiàn)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guān)于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說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個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
  
  “禪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進(jìn)入一種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fā)呆!遍_篇這句詼諧的調(diào)侃,使我不覺莞爾一笑。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jīng)過放葉、沖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后萬物皆空!霸摲畔戮头畔拢撃闷鹁湍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贝司溲院喴赓W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閱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xì)品。睿智博學(xué)的易中天在《中國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諄諄地警世,為讀者洗滌心靈。比起某些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好書。
  
  《中國智慧》雖是易中天對于中國智慧的縮略講述,但與我而言也是發(fā)現(xiàn)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改變了我對佛教看法的便是這本書的第六部分,禪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沖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講君臣父子,佛家講眾生平等。出家人見了皇帝不磕頭,僅僅是雙手合十,道聲“阿彌陀佛”。出家后父親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釋。這在儒家看來簡直就是“無君無父”,更何況出家人不結(jié)婚生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tǒng)社會的中國人,有兩條最受不了,一是不準(zhǔn)他生兒子,二是見了皇帝不磕頭。僅憑這兩點,佛教就無法在中國立足。因此,佛教人間化了。
  
  佛教人間化、簡易化,禪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觀念給“拆遷”了,具體地說就是向信眾講清:凈土無理,佛也是人,讀經(jīng)無用,坐禪無功。凈土無理即否定了“天國”,天國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這也是改變了我對佛的看法的一點,中國人的宗教世界有四個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著的時候有巨大貢獻(xiàn)的人死后就會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則不同,仙是肉體的飛升,佛是思想的覺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紀(jì)也會死。這一點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間。讀經(jīng)無用,坐禪無功則是將佛教簡易,講究頓悟,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才能符合中國人不耐煩的特點。
  
  這就是禪宗的革命。宣布凈土無理,佛也是人,創(chuàng)立“人間佛法”。主張讀經(jīng)無用,坐禪無功,創(chuàng)立“簡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瑣化,人間佛法解決了理論問題,簡易佛法解決了操作問題,因此,佛教解決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突的問題,在中國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來,佛教也是懂得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覺悟,佛,就是覺悟者,佛教,就是覺悟的宗教。覺悟是成佛的關(guān)鍵,因此佛性也可認(rèn)為是覺悟的可能性。佛教認(rèn)為,佛性是眾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眾生。而眾生之所以還未能成佛是因為眾生迷。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我們之所以迷是因為我們執(zhí),執(zhí),就是一根經(jīng),認(rèn)死理,因此就要“破執(zhí)”。
  
  迷與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時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處處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時時可以成佛。這就是禪宗為眾生開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條自由之路。
  
  覺悟是關(guān)鍵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難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則雞同鴨講。在禪宗看來,成佛正是為了每個人自己。所謂“普渡眾生”,無非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脫離苦海,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開竅,佛也沒辦法。由此可見,禪宗所謂的“開悟”其實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須“破除自我”。因為一個人最容易執(zhí)著、最難破除的就是“我”。(m.mrnum.Com)因此,破我執(zhí),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禪宗不僅是人間的佛法,簡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禪宗否定的是執(zhí)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執(zhí)著,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獲得卻只能是靠每個人自己。于是,禪宗就從佛法變成了一種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會去參禪。比如韓愈是反佛的,因為反對皇帝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但是韓愈到了潮州卻跟禪師來往。也就是說,他反佛不反禪。事實上,知識界不但不反禪,還以參禪為時尚。
  
  因此,通過讀易中天的《中國智慧》,我發(fā)現(xiàn)了佛學(xué)是個懂得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屬于中國多年以來的一種智慧的結(jié)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樣那么的迷信,單純的只講講神魔鬼怪、因果報應(yīng),相反佛學(xué)有些思想還是很講道理,很需要我們?nèi)ド钊胙芯康摹>拖袷挛镉袃擅嫘砸粯,佛學(xué)也是具有它的兩面性的,它曾經(jīng)改變了自己去適應(yīng)中國,如今的我們也不能過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學(xué),再怎么說它也是中國傳承積淀下來的文化,因此我們要正確認(rèn)識佛學(xué)。
  

  • 相關(guān)文章
  • 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400字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400字

    《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曾經(jīng)擁有過輝煌的歷史,可如今成為了一片廢墟。??題記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shù)的隗寶..

  • 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 ---自由與愛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 ---自由與愛

    《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自由與愛這是一本我?guī)啄昵翱催^的書。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想讀一本書,當(dāng)我從圖書館借來之后,我還不由得緊緊抱著,我知道有..

  • 讀藝伎回憶錄有感讀藝伎回憶錄有感

    讀《藝伎回憶錄》有感前陣子在圖書館的小角落里翻到了這本書,名字雖早有耳聞,卻一直缺少動力去把它找出來讀一讀。所幸,我在圖書館里遇到了它。一直..

  • 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400字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400字

    《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曾經(jīng)擁有過輝煌的歷史,可如今成為了一片廢墟。??題記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shù)的隗寶..

  • 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 ---自由與愛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 ---自由與愛

    《西班牙的陌生人》讀后感---自由與愛這是一本我?guī)啄昵翱催^的書。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想讀一本書,當(dāng)我從圖書館借來之后,我還不由得緊緊抱著,我知道有..

  • 讀藝伎回憶錄有感讀藝伎回憶錄有感

    讀《藝伎回憶錄》有感前陣子在圖書館的小角落里翻到了這本書,名字雖早有耳聞,卻一直缺少動力去把它找出來讀一讀。所幸,我在圖書館里遇到了它。一直..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dāng)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nèi)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jìn)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jìn)行有益的勸導(dǎo)。他就像..

  • 大學(xué)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xué)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guān)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shù)、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xué)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dāng)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