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教育報》發(fā)表了李福忠老師撰寫的《語文教師不寫東西不是個小事》一文,感觸頗深。文中談到,在省里組織的中小學語文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中,發(fā)現(xiàn)很少有教師的論文是在正規(guī)期刊上發(fā)表的,附在卷宗里發(fā)表的論文多半是通過買版面變成鉛字的。
其實,這在教師隊伍中已經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當下,不僅僅是語文教師自己不寫文章、不能指導學生寫作文,還負面感染了其他學科教師拿不起筆來。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領悟、踐行教育原則規(guī)律,改進教學方法,并將教育教學經驗與其他人共享,這是一名合格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本要求。蘇霍姆林斯基就將點滴教學反思整理成教育著作,啟迪影響了更多后來者逐步走向卓越教師成長之路。
古今中外,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家,幾乎都是靠個人專業(yè)著述走進我們的教育生活的,這似乎也給我們當下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指明了一條成功之道。很難想象,一位不能用文字表達清楚應該如何教學的教師還能把課講得頭頭是道;也很難想象,不能寫出教育教學文章的教師,卻能寫出邏輯清晰、啟發(fā)思考的教學設計。
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走的是窮國辦大教育的路子。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時間并不算太長,在擴大教育規(guī)模、關注受教育者的同時,對教育者的素質卻沒有予以足夠重視。高等教育質量不高,高等師范教育的質量更是如此。
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不少教師可以模仿他人的教學模式,但不能領悟他人的教學思想精髓,因而未能找到適合自身的獨特教學方法,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造成此種狀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去想“寫”的事兒,如此,也就沒有了關于“寫”的思考和研究。許多教師并不是不想發(fā)表教學論文,而是不注重培養(yǎng)“寫”的素質要求。長此以往,待到需要文章時,就不得不想歪點子、花高價出版面費發(fā)文章。
論文寫作著實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在當下職稱評審、評優(yōu)評先、績效考核等方面,考核教師的論文論著一定程度上講可以看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可以間接地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所以,論文寫作成了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考核內容。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買論文、假論文的亂象,并不是考核標準本身存在問題,而是考核流程和考核辦法出了問題。比如說,簡單地考核教師的論文有沒有,數(shù)量多還是少,而不是看論文的學術水準,這無疑是導致教師不重視教學研究的癥結之一。據(jù)了解,各地將在職稱評審中取消對論文的考核,這恐怕更值得認真審視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用外科手術醫(yī)治不了內科的疑難雜癥。
在教師考核中取消論文的“就高不就低”評判造成的后期危害不可低估。教師是教育主導,主管部門缺乏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引導,就不可能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遷就不注重教育教學研究的教師,客觀上就是壓制熱愛教學研究并實踐的少數(shù)領軍人物。
讓大量的假論文充斥評價桌面,必將“掐尖”教師隊伍中的優(yōu)秀,導致教學績效上的“通貨膨脹”,真正的教育教學行為漸行漸遠。更為重要的是,評價失當侵蝕的是公平的砝碼,危害的是整個教育體系。因此,激勵教師研究教育教學、撰寫文章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經之路。而對買論文、造假論文等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應該堅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