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師節(jié),濟南高新區(qū)1700多名教師收到了一份最昂貴的“節(jié)日禮物”。他們放下教師編制,加入到基礎教育集團,成為了一名“集團人”。據悉,崗位聘任是濟南高新區(qū)為打造高新教育品牌而實行的一項重大教育系統改革,這也是濟南高新區(qū)體制機制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9月13日齊魯壹點)
這一重大舉措,被媒體稱為打響了中國教師編制改革的“第一槍”,將教師脫編入崗,意義重大不言而喻。
回想2002年剛參加工作時,我所在那所學校的校長時常跟老師們談起關于教師管理上的一個大膽創(chuàng)想:一是全鄉(xiāng)中小學校長崗位實行競爭上崗,全鄉(xiāng)中小學老師都可以報名參加競聘;二是全鄉(xiāng)各中小學的教師崗位由校長與教師進行雙向選擇,實行優(yōu)績優(yōu)酬,多勞多得,每個學校的教師年終考核實行獎優(yōu)罰劣,末位淘汰。
乍一聽,確實覺得校長太天真,置于今天,驚嘆其遠見。這也說明,多年以來,對于“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教育管理體制弊端,有很多來自基層的教育管理者在思考如何打破。
站在學校管理者角度,濟南高新區(qū)1700多名教師打破“鐵飯碗”變?yōu)椤凹瘓F人”,這就賦予了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辦學自主權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但在目前的事業(yè)單位體制下,于教師管理而言,學校管理者往往只有督促老師的權力,而無懲戒教師的權力。校內一些教育教學活動效率不高,教師們失去了奮進的動力。
都說教育是個良心活,但校園內養(yǎng)尊處優(yōu)者和慵懶散漫者大有人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教育管評辦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真正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還是要賦予學校對人事的管理權。在靈活的淘汰和進退機制下,教師隊伍會流動、盤活,不僅整個師資隊伍會被不斷優(yōu)化,也會使學校管理當中存在的許多棘手問題得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會進一步提高。
對于習慣了“旱澇保收”的教師來說,放下編制,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教師終身制。不過目前來看,濟南高新區(qū)1700多名教師是自愿打破自己的“鐵飯碗”,所以,他們在心理上還是認同這項改革的。脫編入崗,優(yōu)績優(yōu)酬,多勞多得,這也是對教師個人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在效能、效率、效益的管理制度下,能促使廣大教師擺脫四平八穩(wěn)的姿態(tài),樹立不進則退的思想,也迫使教師不斷充電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濟南高新區(qū)打響的中國教師編制改革的“第一槍”,有必要引起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研究機構及學者的重視,雖然改革成效有待觀察,配套措施有待跟進,但對廣大教師而言,這項改革傳遞的信號卻很明顯??要想真正在改革的潮流中站穩(wěn)腳跟,必須努力提升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