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明確積分等方式落戶通道……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專家認為,作為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將助推以人的新型城鎮(zhèn)化和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同時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居住證全國推行,制度含金量須提升
近年來,改革戶籍制度的呼聲一直很高,不少地方都嘗試居住證制度,試圖解決戶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問題。如今這一制度有了新的進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草案規(guī)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要求各地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草案還明確了居住證持有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
從地方試驗到全國推廣,居住證制度邁出了重要一步。戶籍制度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諸多領域都產(chǎn)生了不平等,尤其對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外來人口,如果沒有工作地戶籍,就意味著享受不到這些公共服務,推出居住證的目的就是解決戶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問題。不少學者解讀認為,居住證制度在全國推行后,戶籍未必會消失,但會淡化。居住證制度代替現(xiàn)有戶籍制度,可能是人們對進一步改革的最大期待,這是否就意味著居住證制度足夠完美?
可以從兩個角度評價居住證制度,一是申請居住證有什么條件,門檻高還是低;其次,擁有居住證是否就意味著徹底解決了戶籍制度的公平性缺陷,還是只是部分解決。這兩個問題相互影響,歸根結(jié)底其實是一個問題,它的核心在于居住證的含金量。人們自然期待居住證含金量高,但現(xiàn)實地說,含金量一旦高可能就對申請門檻要求較高,這樣一來,居住證可能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戶口簿;而如果含金量不高,過去的公平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居住證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大。今后居住證要受到普遍認可,就必須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上做到更加公平。
從過去對居住證的相關報道看,現(xiàn)實可能并不樂觀。早在去年年底,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有媒體就梳理各地居住證的差別,結(jié)果顯示,居住證申請條件北京最苛刻,主要支持高新技術企業(yè),并普遍要求申請者的薪資須高于北京市平均工資,而上海、廣州等地的居住證申請門檻則相對較低。此外,各地的居住證制度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有著較大的差異,大致而言,門檻越高居住證背后的福利也越多。
居住證在各地的含金量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人口壓力,二是公共服務水平。這一制度不會實現(xiàn)絕對的公平,只是相對的公平。其門檻盡管相對較低,但仍然有不少人被拒之門外,比如積分入戶政策,可能和農(nóng)民工就沒有多大關系,觀察各地的政策,多數(shù)都對申請者的就業(yè)背景、就業(yè)時間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提出較高的要求,而農(nóng)民工群體幾乎達不到這個條件。就目前而言,這種狀況還會延續(xù),今后居住證在推廣過程中,各地必然會因為自身條件的差異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大城市面臨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而人口流動成為常態(tài)后,民眾又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破解這一局面?從個體的角度看,之所以選擇前往大城市,主要因為那里聚集了大量的資源,繼而在工作機會和公共服務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顯然,只有當資源分配逐漸均衡,各地的公共服務跟上,大城市的這種吸引力才會下降,人口壓力才會逐漸緩解,同時社會公正需求才能得到滿足。戶籍制度改革不僅是理念的更新,更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居住證制度是一種進步,但只是政策改善的第一步,要求能否落實,公共服務能否跟得上,才是檢驗居住證成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