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懷古閱讀答案 姜夔,是由南宋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姜夔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里,昔日的憤懣和憂慮化作了淡淡的惆悵,仿佛若有所失。
原文: 姑蘇懷古
姜夔
夜暗歸云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
行人悵望蘇臺柳,曾與吳王掃落花。
姑蘇懷古字詞解釋: ⑴姑蘇:蘇州西南有姑蘇山,因而蘇州也別稱姑蘇。
⑵柁(duò)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檣。杜甫《秋興》詩:“錦纜牙檣起白鷗。”仇注引《埤蒼》:“檣尾銳如牙也。”檣即桅竿。
⑶諸本并作“鷺眠”。夏校本記:“曹元忠校:‘《鶴林玉露》引作“雁團(tuán)”。’”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
⑷蘇臺:姑蘇臺,即吳宮。故址在蘇州西南靈巖山。李白《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又《蘇臺覽古》:“歸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姜夔翻為新意。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
⑸吳王:指春秋吳國之主。亦特指吳王夫差。
姑蘇懷古翻譯: 在朦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兒,急遽地掠過船旁。清澈的江水,靜靜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蕩漾,閃耀著光芒。沙灘上的白鷺,早已睡熟,沒一點(diǎn)聲響。我默默地望著姑蘇臺,帶著幾分惆悵:那迷?的柳樹,經(jīng)歷了多少年的風(fēng)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細(xì)條,為吳王掃拂著滿地飄墜的花瓣。
姑蘇懷古閱讀答案: 1.前兩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意境?運(yùn)用了哪些寫景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2.你怎樣理解今之柳曾掃古落花?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5分)
參考答案: 1.①詩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鷺等意象,刻畫了一個江水澄澈、星光明燦、歸云飛動、鷺眠于沙的寧謐恬淡的意境。(2分)
②遠(yuǎn)景近景相結(jié)合。前句寫的是遠(yuǎn)景,后句寫的是近景,兩相結(jié)合,使畫面極富層次之美,有立體感。(2分)
③動靜結(jié)合。前句寫的是動景,以歸云繞柁牙寫舟之動,動感十足;后句寫靜景,白鷺眠沙灘安閑靜謐,突出江之靜。(2分)
(意思對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繪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給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
2. ①由今天道旁柳條,想到昔日吳宮落花。以今日柳掃古落花,雖然無理,但卻有情;柳被擬人化了,帶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賦予歷史見證人的身份。(2分)
②作者這樣寫,把古今綰合在一起,表達(dá)盛衰無常之感。(2分)
③有借古諷今之意,以吳王耽于淫樂而亡國的歷史教訓(xùn),諷諫當(dāng)代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覆轍。(1分)
(共5分,意思對即可)
姑蘇懷古創(chuàng)作背景:無
姑蘇懷古賞析: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帶地方生產(chǎn)凋敝、風(fēng)物荒涼,曾發(fā)出“徘徊望神州,沉嘆英雄寡”(《昔游詩》)的慨嘆,揚(yáng)州慢、凄涼犯一類詞也頗有“禾黍之悲”,而在這首詩里,昔日的憤懣和憂慮化作了淡淡的惆悵,仿佛若有所失。后兩句使人愀然動色,楊萬里極喜誦之,或是其中蘊(yùn)涵的歷史滄桑感和某種個人情愫的積淀與之心境契合,但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蘇臺覽古》的窠臼,此詩妙處實(shí)在一、二句。起句疏宕,不涉題旨,欲抑先揚(yáng)。寫晚云悠閑、白鷺自適、星斗燦爛、山川依然,說景微妙,相形之下“悵望蘇臺柳”就流露出了一種苦澀的況味,懷古傷今之情紆徐委折。景物的渲染與感慨的抒發(fā)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歷史感更加厚重,此詩興味深厚而筆致飄逸,具蘊(yùn)藉空靈之美。姜夔《詩說》云:“韻度欲其飄逸。”這首懷古傷今之作不滯于情,不役于物,饒有遠(yuǎn)韻。近人繆鉞《姜白石之文學(xué)批評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詩氣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雋澹,本于襟抱;韻致深美,發(fā)乎才情。受江西詩派影響者,其末流之弊,為枯澀生硬,而白石之詩獨(dú)饒風(fēng)韻。”
這首絕句可以和李白的《蘇臺覽古》作個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李白在詩中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從而抒發(fā)出今昔盛衰的感慨。而姜夔則借不變的姑蘇夜景,暗寓變化的人事,并借古諷今,給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籌。這兩首絕句都寫到柳,以之寄托興亡盛衰的感慨。但姜夔筆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yàn)榱唤鐢M人化了,帶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賦予柳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所以也比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來得空靈、活脫。不同的是李白詩中的柳相當(dāng)于姜夔詩中“星”、“鷺”,而姜夔詩中的柳則相當(dāng)于李白詩中的“月”。所以,這兩首詩的后兩句在構(gòu)思上頗為相似。不同的是前兩句,李白以舊苑荒臺春色依舊寄寓感慨,而姜夔則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滄桑。
作者將昔日的憤懣和憂慮化作淡淡的惆悵,仿佛若有所失,起句欲抑先揚(yáng),寫晚云悠閑,白鷺自適,星斗燦爛,相形之下悵望蘇臺柳,就流露出了一種苦澀的滋味。懷古傷今之情迂回曲折。后兩句使人愀然動色,其中蘊(yùn)涵的歷史滄桑感和某種個人情愫的積淀與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與感慨抒發(fā)得相得益彰。
個人資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zhuǎn)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jì)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yán)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shù)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fā)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1]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xù)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