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青海四個轉變心得體會一
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3?10”重要講話和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為指引,研究分析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安排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任務,對于促進我省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加快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把全會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推動落實。實踐證明,客觀形勢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優(yōu)勢劣勢也會互相轉換。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青海發(fā)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既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也蘊含著更多發(fā)展機遇;必須正確地認識到,我們既要站在青海看青海,又要跳出青?辞嗪,還要面向未來看青海,進一步打開眼界、拓寬思路,自覺從全國大局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自覺從長遠發(fā)展審視今天、開拓未來。
做好今后的工作,須準確把握大勢,科學判斷形勢,順應發(fā)展趨勢,牢牢把握大局。站在新的發(fā)展起點上,我們要看到,青海在全國大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日益凸顯,青海的發(fā)展任務非常繁重,青海的未來前景光明。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青海在全國大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從來沒有這么高,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程度從來沒有這么深,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來沒有這么近,發(fā)展的信心從來沒有這么足。我們在認識省情和謀劃發(fā)展上,要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tài)大省、生態(tài)強省的轉變,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從研究地方發(fā)展戰(zhàn)略向融入國家戰(zhàn)略的轉變,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yǎng)殖、生態(tài)看護向生態(tài)生產生活良性循環(huán)的轉變。
可以說,“四個轉變”的理念是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使中央精神具體化、青;嵺`化的實際舉措,是充分結合青海實際,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地生根的根本思路,“四個轉變”的理念同“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131”總體要求以及“三區(qū)”建設,都是探索青海發(fā)展的結晶,貫徹中央部署的結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總基調,用“四個轉變”的理念扎扎實實推進經濟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要堅持生態(tài)保護優(yōu)先理念,用“四個轉變”的理念扎扎實實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用“四個轉變”的理念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扎扎實實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
只有我們看到方向、看到優(yōu)勢、看到責任、看到信心,才能不斷開拓新空間,實現新發(fā)展。當前,全省上下都要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央部署要求和“四個轉變”的理念上來,處理好領會精神與思考工作、服從全局與抓好局部、把握方向與改進方法、尊重規(guī)律與推動發(fā)展、保持定力與提高能力、觀察現象與透視本質“六個關系”,爭做推進“四個轉變”的實踐者,加快形成落實“四個轉變”的體制機制,在更大范圍凝聚全社會的發(fā)展共識和智慧力量。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地生根、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關鍵一年,落實好“四個扎扎實實”的重大要求,鞏固好改革發(fā)展的良好勢頭,貫徹好“四個轉變”的理念,必須“一鼓作氣”,奮發(fā)有為、銳意進取、乘勢而上。讓我們朝著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以釘釘子的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以扎扎實實的作風,落實“四個扎扎實實”的要求,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領導干部青海四個轉變心得體會二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開幕。32頁的《政府工作報告》,臺上臺下、會內會外,心生共鳴,掌聲雷動。
掌聲,既是對2017年各項成就的充分肯定,亦飽含了對2017年深化改革的期許,“頻繁”“熱烈”“深情”……青海的代表委員們這樣形容現場的掌聲。
掌聲響起,因為心有觸動、深有體會。我省代表委員紛紛表示,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接地氣、提士氣,求真務實,鼓舞人心,報告中講到的成績,正是代表委員們的一線實踐、親身感受;報告中的“年度計劃表”,清晰展現經濟轉型改革發(fā)展的路線圖,更是代表委員們的熱切期盼。當前,青海的發(fā)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要主動融入國家戰(zhàn)略,搶抓機遇,苦干實干,不忘囑托、不負使命,用“四個轉變”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在青海落地生根。
來自農村的畢生忠代表說,聽了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激動,很受鼓舞。報告講到了農牧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要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青海的農牧業(yè)比重很大,省上也在大力打造特色農牧業(yè)、品牌農牧業(yè)。下一步,我們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個轉變”,推動農牧民從單一的種植、養(yǎng)殖、生態(tài)看護向生態(tài)生產生活良性循環(huán)轉變。
“報告中,今年的工作從九個方面做了安排部署,特別是總理提到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治污減霾等,強調了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青海生態(tài)地位重要,我們更要扎扎實實工作,深入挖掘生態(tài)的最大價值,有效發(fā)揮生態(tài)的最大潛力,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tài)大省、生態(tài)強省的轉變,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蹦岈斪楷敶碚f。
全國政協委員鮑義志說,報告中,強調了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繼續(xù)實施好三大戰(zhàn)略四大板塊戰(zhàn)略,特別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政策和決定,這對于我們西部省份來講都是非常好的機遇。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搶抓機遇,努力實現從研究地方發(fā)展戰(zhàn)略向融入國家戰(zhàn)略的轉變,奮力推進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洪偉最關注的就是報告中關于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內容!皥蟾娉浞煮w現了對西部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關心關愛,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體現了民生情懷、折射出民生光芒。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我們抓住這些機遇,奮發(fā)進取,全面落實“四個轉變”,推動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實現各民族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
在這個催人奮進的春天里,代表委員們的講述,呈現著青海以“跳起來摘桃子”的主動意識,不待揚鞭自奮蹄、苦干實干的豪情,呈現著青海進一步拉高標桿、自加壓力的姿態(tài)。
綠色,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老百姓來說,總是意味著不同的感受。有期待、有渴望、也有無可奈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尖扎人與“大自然”的一次次“對抗”就在縣城邊上的南山上演。
領導干部青海四個轉變心得體會三
“說句玩笑話,我小時候就有人在南山上種樹,現在我都有孩子了,還有人在南山上種樹!闭f這話的人叫才項東知,是尖扎縣林業(yè)局冬果林場的場長!懊磕甏禾欤加腥嗽谏缴戏N樹,我們學校就組織了好幾次?赡菚r山上條件太差了,后期管護一旦跟不上,就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戰(zhàn)役”打響之初,才項東知還在上小學。在年復一年的“斗爭”中,山體坡度大、土質差、灌溉難度大的南山愣是倔強地不肯“屈服”。
家住能科鄉(xiāng)拉薩村的彭毛東智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見證人之一。在他六十多年的記憶中,每一天都與南山有關??拉薩村就在南山的山頂上。
初春的一天,我們來到尖扎縣的南山。“沒有這條硬化路之前,我們都是沿著山脊上的那條土路去縣城的!迸砻珫|智伸手指向不遠處,停在一旁的摩托車上還綁著不少從縣城采購的商品。
透過彭毛東智的回憶,南山往日的輪廓在我們面前逐漸清晰:村民們騎著騾子行走在貧瘠的山梁上,星星點點的綠色點綴在那漫山的黃土之中。“啥時候南山綠嘍,我這心里也就舒坦了!”提起往日的心愿,彭毛東智笑了起來。
一年、十年、二十年……時間漸漸向前推移,在一次次的交鋒中,尖扎人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在這場戰(zhàn)役中失敗的原因:單打獨斗難成氣候,種樹也得依靠科學。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換來綠色。
的春天,一場新的造林運動在南山興起。“沒水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造林,沒有存活條件不造林”,“三不原則”在一開始就被明確地提了出來。
資料顯示,這一年尖扎的綠化工作確定了“以水定林、水路先行、先易后難、穩(wěn)步推進”的原則,并形成了各部門全力配合,五大班子領導帶頭,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局面。
“動員會上,州上的領導要求力爭3到5年使南山綠化取得新成效。但要注重樹種的科學性和多樣性,不求面積數量,但求造林質量!辈彭棖|知說。
很快,南山高標準造林綠化工程配套完善了灌溉、道路、管護等設施,尖扎人下定決心要種出個樣子!
“當時造林選擇的苗木規(guī)格起點高,選擇的都是青海云杉、油松、山杏、白榆、紫丁香、榆葉梅等各類綠化苗木,為了提高成活率,優(yōu)先考慮本地苗木。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造林過程中嚴格按照‘整地不合格不供苗,供苗不達標不栽植,栽植不規(guī)范不收工,澆水不徹底不罷休’的要求,嚴把關鍵環(huán)節(jié)質量關,保證了造林的質量和效果!眳⑴c造林的冬果林場工作人員文昌才讓告訴記者。
站在山頂上遠遠望去,山坡上的樹苗像一排排身穿綠色鎧甲的武士守護著自己腳下的土地。
“都說造林工作是三分造,七分管。你看,山腳下是我們的供水基地,那邊是兩個大型的蓄水池,像我們身邊這樣的小型蓄水池,一共有6個!辈彭棖|知介紹說,為了做到適時足量灌溉,確保造林成果,每年3月到11月,都是人工灌溉期,因為交通條件便利,15天就能澆灌一次。也正是由于后期管護到位,分兩期種植的近300多公頃苗木成活率超過95%。
日常管護除了8名林場的管護人員負責外,還有23名護林員承擔鋤草、灌溉和防火的任務。
家住山腳下的馬克唐鎮(zhèn)勒見村的格知是護林員之一。對于這份工作,他格外珍惜!罢茏屛耶斠幻o林員,是認可我的能力,看著山上這些苗子一天天長起來,我覺得很光榮!闭浅鲇趯ψ约汗ぷ鞯臒釔,格知在業(yè)余時間經常承擔起宣傳員的工作,向附近的村民講解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南山真的是綠起來了,這種變化我們盼了好多年啊。格知總說要保護環(huán)境,其實不用他說,我也知道要保護這些苗子,能有今天的成果,不容易啊!”同村的拉杰感慨地說。
采訪結束后,彭毛東智騎著摩托車慢悠悠地回家了。臨走前他告訴記者:“一到夏天,這些樹都綠起來了,我坐在路邊的小亭子里,就像在旅游一樣,我們的南山,終于變樣了!
老人的身影在蜿蜒的山路上漸行漸遠,他剛剛的笑容,幸福極了……
領導干部青海四個轉變心得體會四
“‘青年之聲’推動了高校共青團工作從封閉轉向全面開放,為高校共青團“智慧團建”工作奠定基礎,助力共享共融的高校共青團工作生態(tài)圈的建立,給高校共青團帶來了五大可喜的影響與變化!2月27日至28日,在共青團“青年之聲”建設“四個融合”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浙江大學團委書記沈黎勇細數一年多來“青年之聲”給高校共青團帶來的五大影響和變化。
浙江大學作為“青年之聲”第一批試點單位,一年多來,緊緊圍繞“四個融合”要求,逐漸將“青年之聲?浙江大學”社交互動平臺打造為“反映青年呼聲、回應青年訴求、維護青年權益、服務青年成長”的“青”字一號品牌。
截至日前,“青年之聲?浙江大學”累積訪問量10萬人次,有效回復青年學生問題8000余條;成立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專業(yè)學習、社會實踐、困難幫扶四大服務聯盟,建立院系服務陣地29個;開展服務青年學生普遍性利益需求的各類活動500余場,初步實現了團學工作“互聯網+”戰(zhàn)略轉型。由此可見,浙江大學在“青年之聲”建設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有益探索和實踐。
對此,沈黎勇指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發(fā)揮團組織優(yōu)勢,運用“立體化+扁平化”的工作模式,讓呼聲反映更便捷。搭起“青年之聲”工作的立體交叉網絡,采用扁平化、輪班制等管理模式。二是動員專業(yè)化力量,應用“線上+線下”的響應機制,讓訴求回應更有效。推動院系落實“1+1+X”(1名教授+1名團干+X名教師)的后臺服務機制,建立專家智庫,實行“首問負責制”等工作機制。三是加強團內外聯動,借助“渠道+資源”的拓展方式,讓權益維護更務實。針對“青年之聲”平臺上集中反映的權益訴求,召開相關會議;通過“青年之聲”向青年學生征集各類提案。四是配備實體化后臺,采取“聯盟+陣地”保障手段,讓服務舉措更有力。成立四大服務聯盟,著眼于院系實體化服務陣地建設,并配備硬件設施。
同時,沈黎勇表示,“青年之聲”推動了高校共青團工作從封閉轉向全面開放,為高校共青團“智慧團建”工作奠定基礎,助力共享共融的高校共青團工作生態(tài)圈的建立,給高校共青團帶來了五大可喜的影響與變化。
一是對接青年需求,推進共青團工作“供給側改革”!扒嗄曛暋逼脚_上的提問能夠如實反映出青年需求,讓共青團工作從供給主導轉變?yōu)樾枨笾鲗,搭著青年需求脈搏進行有目標有方向的“供給側改革”。二是構建服務閉環(huán),進一步增強青年對共青團組織的粘性。通過探索“菜單式”“自助式”“訂制式”服務機制,讓青年能夠“自選”“自定”共青團服務內容,逐步實現“青年之聲”平臺線上流量到共青團組織線下忠實粉絲的轉變,不斷增強團組織吸引力凝聚力。三是直接聯系青年,進一步建立團青緊密互動的朋友圈!扒嗄曛暋蓖苿訄F干部們與青年學生通過“鍵對鍵”的服務、引發(fā)“面對面”的交流、實現“心貼心”的共鳴,促使團青關系真轉變。四是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促進團干能力素質“轉型升級”!扒嗄曛暋逼脚_上的提問涉及內容寬泛深入,倒逼團干部們必須努力查找自身工作短板和知識短缺,不斷提高開展青年工作的專業(yè)化科學化水平。五是聚焦共享共融,進一步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生態(tài)圈的建立!扒嗄曛暋逼脚_兼具共青團和互聯網雙重特質,通過“青年之聲”,有望將團組織不斷延伸的服務鏈和不斷擴展的朋友圈結合起來,摸索構建一套獨特的、綠色的、協同的、科學發(fā)展的高校共青團工作生態(tài)圈。
此外,沈黎勇還表示,下階段,高校共青團要做大做強做優(yōu)“青年之聲”,深入推進“青年之聲”工作,應著力于突出四個關鍵。一是要強化思想引領,讓青年學生有光榮感。把思想政治引領作為平臺天然和第一位的職能,堅持用先進的理念吸引人、用光榮的理想激勵人。二是要突出精準服務,讓青年學生有獲得感。及時組織力量對留言進行數據分析,提升服務工作精準度和有效性,注重推動“紅色尋訪”“雙百雙進”等特色工作與平臺相融合。三是要聚焦自我服務,讓青年學生有參與感。比如,將“青年之聲”與“第二課堂成績單”結合,調動青年學生積極性,成為平臺建設的有生力量。四是要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讓青年學生有歸屬感。以“去四化”“強三性”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青年之聲”工作,通過探索建立長效機制等,引導團學部積極有效地服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