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暑假忙著打游戲的一些小學生不一樣,11歲的杭州男生小朱,整個暑假都在余杭塘河邊搬磚,即便開學了,還在搬。原本要上六年級的他,中途退學了。小朱介紹說,老爸搞金融,在家炒股,老媽搞教育,在家和妹妹念道德經(jīng),他自己現(xiàn)在接受的是一家私人學堂的“新教育”。(9月2日都市快報)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教育多樣化的強烈需求,一些打著“新教育”旗號的“私塾教育”悄然興起。謊稱通過個性化甚至極端化教育的方法,力求打破傳統(tǒng)學校教育對人性的束縛,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讓學生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成長。“私塾教育”所奉行的教育理念,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在沒有辦學資質(zhì)的情況下,這樣的學校是否能夠達到辦學預期,是否真正能夠彌補義務教育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潛能,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教育是專業(yè)化程度極高的科學,事關(guān)學生的長遠人生以及健康成長。教育沒有回頭路,教育的改革與探索必須在足夠的預期內(nèi)實施,如若不然,極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學校教育不僅教學生知識,更是為了促進學生融入社會,全面發(fā)展。孩子們在學校與同伴交往,學會溝通與交往的技巧,獲得與他人相處的快樂,這個過程是“私塾教育”無可比擬的,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jīng)歷。人是社會的一員,孩子成年以后,終究不可能躲在家里,而要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人,學校教育正是為孩子融入社會打基礎(chǔ)。如若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無論對其性格發(fā)展,還是人格的形成,都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
家長不讓自己的孩子上學,可能與自己的心理體驗和社會認知有著莫大關(guān)系,但自己在家炒股、搞金融,而讓孩子選擇與學校隔離,通過非常規(guī)的手段,實施非常規(guī)的教育。這樣做已經(jīng)觸犯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違反了法定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職責。說到底,這是嚴重的自私行為。
孩子不是大人的附庸,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不屬于爸爸,也不屬于媽媽,而是屬于他自己。孩子到底喜不喜歡學校、希不希望到“私塾”接受“教育”、愿不愿意“搬磚”訓練,對于這些,家長問過孩子的想法嗎?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家長武斷決策,孩子終究是被排斥在外的。這本身就是壓抑個性,是極其錯誤的?此萍议L要的是對孩子教育的決策權(quán),實際上是在強化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力,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又如何獲得個性解放、自由成長呢?
和一些家長逼迫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取得高分,考上大學一樣,讓自己孩子退學,接受“私塾教育”,同樣違反了教育原則,沒有充分尊重孩子,沒有將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來看待。家長如果真正愛孩子,就需要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而不是武斷地為孩子規(guī)劃設(shè)定好路線,讓孩子無條件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