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高考重點考察
1.日常內容融合到考題中
2022年高考試題會把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融合到考題中。
比如說,天問一號傳回首幅火星圖像!這個點,考察的學科就有高考語文作文,物理等學科的考題。因此,考生必須注意,因為,這個也是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又比如,疫情在生物中考到,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呈流涕、不適等感冒癥狀,可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下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考生提示:平時多看新聞,在做試卷把常見的和生活相關的題目整理起來。
2.熱點素材
1)中國建黨100周年(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2)神州十二、十三號載人飛船再次升太空
3)2021年東京奧運會
4)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
5)2021年諾貝爾獎
6)教育“雙減”政策
7)袁隆平先生的成就與精神
8)共同富裕的規(guī)劃
9)《長津湖》《功勛》……
對于2021-2022年這區(qū)間發(fā)生的熱點素材要重點把握,比如,任何人,任何外部勢力都不能阻擋我們國家崛起和國家完整統(tǒng)一。比如,中國神舟載人飛船等。
二、2022對命題專家要求
1.試題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難易比例應配置合理。
2.試題設計不超出《新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說明》和教材要求。
3.非選擇題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層次學科能力,答題量和思維量與賦分值應合理。
4.試題要求,必須科學規(guī)范,目標明確,在學術上沒有爭議。題目立意情境和設問應科學、可信、新穎、靈活,表達方式應合理、有效、準確、簡捷。
5.選擇題的題干應圍繞一個中心,和選項的關系一致,干擾項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錯誤,各選項的結構和語言長度應大體一致,各題正確選項的分布要基本均勻。
6.試題考查的學科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應具有合理的覆蓋和比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三、讀懂命題人出題目的
考生要了解命題人的思路才能考到高分,平時用到難題的時候不會做,等老師講了題目后我們應該要有以下問題。
第一:當時我是思路是什么?為什么當時沒有想到?當時為什么會做錯?
第二:這道題考了一些什么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怎么關聯上的?當時我為什么沒有想到這些知識點?
第三:老師的思路我是否聽懂?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我是否還會做錯?
第三:命題人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題?目的是什么?
所以我們重點要揣摩命題人的思路,他們出題的目的是什么,是挖坑給部分考生挑呢還是什么?當然不管高考怎么考,只要考生不存在盲區(qū)知識點就基本上能拿到高分,盲區(qū)知識點是導致丟分的重要原因,比如大題的分值都比較高,一般都是十幾分到幾十分,如果在解題時需要用到某一個知識點是考生的盲區(qū)知識點,那么考生就得丟掉這幾十分,那么多科目一個科目丟掉幾十分加起來就很難考到好大學。
華中師大附中、長郡中學、衡水中學、雅禮中學他們學校的學生為什么升學率那么高一本升學率是90%到97%。他們的學生很重視學生的知識點應用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解答,還不定期地去知識點盲區(qū)掃描。
四、2022年高考命題的10項原則
1.起點很高,高屋建瓴,落點較低
物理化學等理科類試題有的是尖端科研課題、甚至是獲諾貝爾獎的問題內容,起點很高,但答案不會超越高考評價體系要求,落點很低。
要求考生:懂得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應用。
2.弘揚時代精神
方向明確,立意鮮明,情景新穎,貼近實際高考命題應體現時代主題,弘揚時代精神。試題要用體現*進入新時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將考查內容進行包裝,堅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則。
3.學過的知識點都可能被考到
重點必考,主干多考,次點輪考,補點選考重點知識重點考,重點知識年年考,非重點知識輪流考。高考命題首先設定考查的重點內容和層次要求,使支撐學科的主干知識保持較高的考查頻率,新考綱補充的考點要選擇性的考,以此為基調展開考查網絡,拓寬考查空間。
4.同一考點變化考
考查基礎,變換情景,設問科學,注重創(chuàng)新高考試題具有“重基礎、重應用、重時事、重生活”的特點。每年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而且起伏不大,變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設問角度。同樣的考點知識,今年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這樣問,明年那樣問,標新而不立異,交叉而不偏離,年年創(chuàng)新,常考常新。
5.出題多從探究性,開放性,體現創(chuàng)新性出題
共性好考,個性難考,試題開放,探究創(chuàng)新高考也要注重共性與個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較容易,個性考查難度較大,因此高考試題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擴大開放性,體現創(chuàng)新性,從獨特的角度對學科知識進行多方位、深層次的考查,體現考生的個性品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有獨特見解、有思想水平、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答案。
6.考察思維,解題容易
入易出難,路多口小,層層設卡,步步有難高考為了保證選拔功能,試題必須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較難的題目,考生一般入題較易,之后會發(fā)現解題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寬,但越走越窄,越來越難。試題層層設卡、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問都要攔住一批考生,只有最優(yōu)秀的才能走到底。
7.思維穿透力考察考生
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見大,思維穿透試題往往從比較小的一點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擾,小中見大,透過表面現象,從本質上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實際上是對思維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試卷中除了基礎題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較大的思維量去穿透表面,觸及本質。
8.課外和課堂結合考察
材料在外,答案在內,考查思維,體現能力高考命題不留教材版本痕跡,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書里沒有的,但考點知識都是考綱要求內容�?忌诳紙錾峡搭}時間少,做題時間少,想題時間多,“想”就是思維,高考試題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程序和思維方法,進而體現考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9.考查知識的“應用性
掌握理論,學以致用,學科價值,重在應用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學有所用,高考試題的學科價值在于考查知識的“應用性”,用知識解決問題,正是命題的目的所在。人文學科要與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熱點問題相結合,自然學科要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和科學技術發(fā)展,使本學科試題更加具有實際性、應用性和學科性。
10.以生考熟
體現國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擊軟肋命題者在編制每一道試題時都要考慮我國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對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謂“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問題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識 ,大家都沒見過、沒做過,老師也沒講過,這類問題能考查學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體性“軟肋”。
五、2022年的高考命題趨勢與導向
近日,《中國考試》公布了2022年的高考命題導向,給師生的備考指明了方向。請跟我一起往下看:
1.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價值導向與試題形態(tài)創(chuàng)新
摘要:近年來,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更為凸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內核、以“三大文化”為載體的價值導向。
在這一價值導向下,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建構真實的交際語境,優(yōu)化提示性材料、寫作指令與具體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進行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
面向新時代,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應進一步聚焦*,更加凸顯價值引領功能;同時應創(chuàng)設更為復雜的文化情境與更為真實的寫作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化現象背后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寫作指令;命題理念
2.高考英語試題對勞動教育的滲透及教學啟示
摘要:深入分析高考英語試題對勞動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引導高中英語教學落實勞動教育。近幾年的高考英語試題通過展現勞動過程、創(chuàng)設勞動語境、呈現創(chuàng)造性勞動、講述環(huán)保故事、滲透勞動文化、描述人物事跡滲透勞動教育,旨在使學生增長勞動知識、培養(yǎng)公民意識、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勞動價值感、認同勞動價值、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
高考英語試題對高中英語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啟示是:
1)拓展聽力語料中人物的社會身份,擴展學生對勞動關系的認知;
2)拓展閱讀語境中的勞動范疇,挖掘閱讀語篇的育人價值;
3)融勞動教育于寫作教學之中,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
關鍵詞:高考英語;高考命題;考試內容改革;試題分析;勞動教育
3.高考思想政治試題對“四史”學習教育的考查及教學啟示
摘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發(fā)展史(以下簡稱“四史”)學習教育不僅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將“四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時,既要符合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又要符合社會、國家發(fā)展對思想政治課提出的客觀要求。
在命制高考思想政治試題時,要在把握“四史”學習教育要求基礎上,以“四史”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中融入“四史”學習教育內容時,要把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水平、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作為重點。
關鍵詞:高考;“四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試題;高考命題;思想政治課;考教融合
4.高考思想政治試題對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的考查及教學啟示
摘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發(fā)展史(以下簡提升學生的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是我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對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為落實這一要求,需要通過考教融合,以考促教,以教促學。對近些年高考思想政治試題進行分析發(fā)現,通過設置試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生態(tài)倫理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生態(tài)文明認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態(tài)行為習慣。
對教育教學的啟示是:
在觀念層面,堅持立德樹人,明確生態(tài)文明教育目標;
在內容層面,以高考試題為引領,拓展生態(tài)文明教育內容;
在方法層面,構建協同機制,凝聚生態(tài)文明教育力量。
關鍵詞:高考;思想政治試題;考教融合;思想政治課;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
5.新高考命題日漸靈活
此前,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
高考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查和引導。
要優(yōu)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以后的高考將會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無論是數理化或者是文史類的考試,均會設置開放性、靈活性較強的題目。
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埋頭苦讀、死記硬背的模式來學習、來備戰(zhàn)2022年高考,且在思維上仍然是不擅長變通,顯示是不太現實的,在以后的各種模擬考以及高考中將會極度不適應。
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2022年高考仍然是沒有對應的考試大綱的。據教育部在此前發(fā)布過的通知中就曾明確:自2020年起,不再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考生如需了解試卷結構與考試內容,可沿用2019版《考試大綱》。
也就是說,無論是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或者是沿用舊高考模式的省份,唯一可參照的僅有2019版的考試大綱。這也就意味著,備考范圍相對較大。如何在有限的備考時間內復習與掌握不同難度的內容,也是個棘手的問題。
6.新高考命題六大要求
要求1:試題設計不超出《新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說明》和教材要求。
要求2:試題要求,必須科學規(guī)范,目標明確,在學術上沒有爭議。題目立意情境和設問應科學、可信、新穎、靈活,表達方式應合理、有效、準確、簡捷。
要求3:試題考查的學科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應具有合理的覆蓋和比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要求4:試題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難易比例應配置合理。
要求5:選擇題的題干應圍繞一個中心,和選項的關系一致,干擾項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錯誤,各選項的結構和語言長度應大體一致,各題正確選項的分布要基本均勻。
要求6:非選擇題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層次學科能力,答題量和思維量與賦分值應合理。
六、高考命題日漸靈活
1、高考遲到多久不能考試 為什么不讓進
2、2022年3+1+2新高考考試新要求是什么
3、2022年3+1+2新高考考試政策會不會有變化
4、2022年江蘇3+1+2新高考考試科目順序是什么
5、高考考生沒有身份證能參加考試嗎
6、2022年高考考試結束后多久可以離開考場
7、2022年高考試卷會容易點嗎及有什么新政策
8、高考早上幾點開始到幾點結束考試的
9、2022年高考考試科目和時間順序的安排是什么
此前,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
高考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查和引導。
要優(yōu)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以后的高考將會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無論是數理化或者是文史類的考試,均會設置開放性、靈活性較強的題目。
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埋頭苦讀、死記硬背的模式來學習、來備戰(zhàn)2022年高考,且在思維上仍然是不擅長變通,顯示是不太現實的,在以后的各種模擬考以及高考中將會極度不適應。
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2022年高考仍然是沒有對應的考試大綱的。據教育部在此前發(fā)布過的通知中就曾明確:自2020年起,不再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考生如需了解試卷結構與考試內容,可沿用2019版《考試大綱》。
也就是說,無論是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或者是沿用舊高考模式的省份,唯一可參照的僅有2019版的考試大綱。這也就意味著,備考范圍相對較大。如何在有限的備考時間內復習與掌握不同難度的內容,也是個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