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高考新聞 > 正文

高考賦分制選擇哪幾科最好 賦分制的利弊是什么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一、適合偏理科學生的學科組合

1、物理+地理+生物。

高考賦分制選擇哪幾科最好 賦分制的利弊是什么

該組合難度相對較小,特別適合成績不是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選擇這個學科組合既能報考大多數(shù)專業(yè),學習壓力也不會太大,而且物理、地理、生物卷面都有固定答案,賦分難度較小。

2、物理+化學+生物

這個組合難度較大,競爭比較激烈,適合部分想要沖擊頂尖名校理工類專業(yè)的學生,物化生組合符合幾乎所有理工類專業(yè)的選科要求,且專業(yè)知識銜接較好,非常有利于考生的大學學習。

3、物理+化學+地理

1、地理學科是文科類的理科,屬于羅輯思維學科,盡管它有許多需要學生背誦的知識點,但和歷史、政治不一樣,該學科試卷沒有主觀題,不會存在賦分難的狀況。

二、適合偏文科學生的學科組合

1、歷史+生物+地理

為什么賦分制度下不推薦同學們選擇政治學科,因為政治學科時效性較強,考生背誦的知識考點很可能用不上,而且政治主觀題多,不利于考試賦分,而歷史和政治面臨同樣的賦分難度,但即使主觀題相對較少一點,且沒有時事政治題,所以賦分難度會比政治相對較低一點。

新高考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再分文理科,伴隨而來的就是高考賦分制。

為啥要用賦分制,賦分制對哪類學生有利……這都是考生及家長關(guān)心但很多都沒弄明白的問題。

為此,我們專門就高考賦分制這個問題,它的來龍去脈、利弊等等,用這篇文章讓大家徹底弄明白。

不分文理的新高考就像“自由戀愛”

在分文理的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語數(shù)外必考,文科另考歷史、政治、地理,理科另考物理、化學、生物?忌挥性谖睦砜浦羞x擇,沒有第三條路。

這就有點像古代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顯然,這對考生而言是不能完全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的。

比如考生歷史、政治、地理算中等成績,化學、生物都特好,但物理特差。這種情況下,不管選文科還是理科,都不能發(fā)揮出該生的最大優(yōu)勢,不利于以興趣為引導的發(fā)展規(guī)律。

但只有文理科可選的情況下,考生只能“考哪門,學哪門”。

但男女有別,興趣各異。每個人對哪些科目感興趣是有天然差異的,對某些學科不感興趣吧,但高考又必須考,這讓考生無比痛苦,極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浪費了教育資源還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

于是,分文理的傳統(tǒng)高考模式改革就勢在必行,目標直指高考不再分文理,這就是新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新高考就像“自由戀愛”,準確地說應(yīng)該是“半自由戀愛”,除了語數(shù)外必考外,其他3個考試科目由考生余下的6科“物化生政史地”選3科(浙江是7選3,另外一科是技術(shù))。

高考不分文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

一是極大地尊重學生的選擇權(quán),讓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優(yōu)勢;

二是高考改革推動中小學基礎(chǔ)教育的改革,促進學生們從小全面發(fā)展;

三是以興趣為引導,利于人才的成長培養(yǎng),也利于高校人才的選拔,促進教育公平等等。

不同科目不同難易沒可比性,咋整?

確定不分文理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后,9月,《國務(wù)院關(guān)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fā)布,各地確定新高考改革落地時間表及具體改革方案。其中:

上海、浙江在率先啟動高考改革試點,2017年落地新高考,實行3+3模式;

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個省份在2017年啟動改革,2020年落地新高考,實行3+3模式;

河北、江西、四川、黑龍江、遼寧、貴州、西藏、江蘇、吉林、重慶、山西、青海、湖南、廣東、湖北和福建等16個省份,在2018年啟動改革,2021年落地新高考執(zhí)行;

廣西、甘肅、寧夏3個省份,在2019年啟動改革,2022年落地新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是各地新高考改革的大致時間。由于改革是試點摸索的過程,有多個省份有延遲實施新高考方案的現(xiàn)象。因此具體改革、落地時間以官方公布的為準。

雖然新高考改革的時間各地并不一致,但不再分文理是不變的。

于是問題就來了: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shù),各科學習的內(nèi)容、考題的難易程度完全不一樣啊,不分文理憑成績拉通了來錄取,這完全沒可比性啊!

政治、歷史、地理對更多學生而言,學起來相對更簡單一些,而物理、化學、生物學對更多人而言,學起來真的難。

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大家都學的都一樣的科目,用成績比高低無話可說。如今不分文理了,這樣的學科差異、考題難易差異下,成績沒可比性了,就失去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

怎么解決呢?就在這種情況下,高考賦分制應(yīng)運而生。

新高考賦分制看起來是很公平的

新高考的賦分制就是為了縮小學科難度不同、試題難易不同造成的分數(shù)差異的,那么怎么實現(xiàn)的呢?

賦分制的核心點,就是按考生的原始成績在選擇同一考試科目的總?cè)藬?shù)中的排名給分的,也就是不管選擇某一科目的考生有多少,也不管你的成績到底考了多少分,你的成績在選這一科的所有考生中的位次是確定的,這就顯得公平的。

下圖是新高考賦分制的具體細則,總共分為ABCDE5個大的等級21位小的等級,按考生成績在所選同一科目考生總?cè)藬?shù)中的位次賦分。

比如你的物理成績不管考了多少分,只要你的成績在所有選考了物理的考生中排名前1%,那么你的物理成績在賦分后就是100分,哪怕你的物理原始成績只考了40分還是其他任何分數(shù)。

其他選考科目的成績,同樣按這一規(guī)則給予賦分。

也就是說,選考科目的成績在賬分后只有100、97、94、91、88、85、82、79、76、73、70、67、64、61、58、55、52、49、46、43、40這21個等級分數(shù),每個等級的分數(shù)相差3分,沒有其他分數(shù)的可能。

看明白沒?賦分制就是根據(jù)考生每個科目的原始成績在選同科目的考生總?cè)藬?shù)中進行排名,按照不同的位次區(qū)間賦予相應(yīng)等級的分數(shù)。

這是不是很科學?看起來好像是很科學的。

賦分制弊端凸顯對這類考生很不利

任何措施都有利有弊,新高考的賦分制同樣如此。

其弊端的出現(xiàn),就在于選擇同一考試科目的人數(shù)多少。因為選考科目是“自由戀愛”,選擇得分相對容易的“白富美”、“高富帥”科目的人數(shù)就多,反之,選擇“土肥圓”、“矮矬窮”科目的人數(shù)就少。

用“白富美”、“高富帥”、“土肥圓”、“矮矬窮”來形容這些科目貌似并不恰當,但道理是一樣的。

比如對更多的人而言,政治、歷史、地理學起來輕松些,得分更容易,物理、化學、生物學起來就難一些,不容易得分。

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選擇下,選擇物理、化學的考生就會更少。從最先試點新高考的浙江、上海等地的實踐來看就是如此。

特別是浙江,2017年,分文理的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選擇理科綜合的學生占到63%。

2017年實行不分文理的新高考之后,全省29.13萬考生(其中25.01萬人報名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物理的人數(shù)僅有8.9萬人,占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shù)的35.58%。

也就是說新高考模式下,選考物理的考生幾乎減少了一半。

然而絕大多數(shù)高校的招生專業(yè)卻要求選考物理,這邊選考物理的考生人數(shù)卻銳減,競爭大大減少,從而出現(xiàn)了2020年選考了物理的考生279分上本科,沒選物理的考生520分上專科的“奇葩”現(xiàn)象。

為什么大家棄選物理呢?

原因就在于物理這一科學起來確實難,但對物理真正感興趣的考生來說,得高分又特容易。在賦分制的情況下,物理成績一般的考生跟這些物理學霸比起來就太吃虧了。

哪怕你物理考了80分,但在賦分制下,你這80分的成績在所有物理考生中排名99%,賦分后就只有43分。

而那些物理學霸們考了90分,也就是比你多了10分,但成績排名在2%-3%,賦分后就是97分。足足比你的43分多了54分!這差距,是不是太讓人無語了?

要知道,在高考中成績高出1分,位次就能上升數(shù)百名,更不用說54分之多,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啊!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選同一科目的人數(shù)不多、學霸云集的情況下,成績位次靠后的考生最吃虧,不管你的原始考分有多高。

如果選考同一科的考生足夠多,分數(shù)位次分布就更合理,賦分后差距就沒這么明顯。

考生這樣做可避免入“坑”

如何避免新高考選科目的弊端,這自然是所有考生關(guān)心的話題。

實行3+3模式的浙江、上海等地,就采用了劃定每科選考的最低人數(shù)。

比如浙江,就出臺了每個學科考試人數(shù)的保障機制:每個學科選考人數(shù)劃定6.5萬人為最低人數(shù),選考人數(shù)不足6.5萬人時按6.5萬計算考試人數(shù)。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選考人數(shù)過少給高分考生帶來的傷害。

在浙江、上海之后實施新高考的省份,看到這樣的弊端后有的便延遲實施新高考改革,有的省份就實行3+1+2的模式,“1”就是在物理或歷史中選擇,按原始分而不是賦分后的分數(shù)計入高考總成績。

(一)、關(guān)于賦分制選科人數(shù)多好還是少好 什么是賦分制

(二)、有關(guān)湖南新高考賦分制怎么計算

(三)、新高考賦分制如何選擇才能發(fā)揮優(yōu)勢

(四)、新高考賦分制到底是什么意思

(五)、新高考政策賦分制度是什么含義

3+1+2模式相對于3+3模式,對選考物理的考生人數(shù)就更容易把控,不至于出現(xiàn)選考物理人數(shù)極少的情況。

除了官方的政策調(diào)整外,避免選科入“坑”的最好辦法,其實是考生學好物理。

畢竟學好并選考了物理,也就意味著填報高考志愿時能報各高校90%以的專業(yè)。畢業(yè)后,理工類的就業(yè)選擇范圍、薪酬等等也比選歷史這一科要好得多。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