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聯(lián)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貴陽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貴陽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貴陽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有記載最大地震1875年發(fā)生在羅甸,震級6.5
關于貴州歷史上是否發(fā)生過地震,省地震局工作人員唐德龍介紹,1308年以來,貴州記載發(fā)生有影響的地震達200余次,其中5級以上地震30次,最大地震是1875年6月8日羅甸6.5級地震。歷史記載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全面記錄地震的發(fā)生,但可以肯定的是貴州省歷史上發(fā)生過地震,而且有破壞的記載。
經過省地震局的研究,《貴州省志?地震篇》將于今年出版,對貴州歷史地震情況將公諸于世。
貴州地區(qū)在歷史上屬于地震活動相對較弱的地區(qū).雖然在謝毓壽、蔡美彪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中曾有記載1876年6月8日 ,貴州羅甸曾發(fā)生過 6.5級的強烈地震,但是在那個年代哪里來的地震震級檢測儀器?只能是根據當時的破壞記載來進行推斷而已.近20多年來境內發(fā)生震級最大的地震恐怕就是2009年3月22日晚上20:48分發(fā)生在威寧縣的4.7級地震了.至于貴陽市從有歷史記錄以來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發(fā)生過4級以上的地震,至于3.9級以下的地震一般人覺察不到,有無發(fā)生沒有什么意義.
二、貴陽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地震發(fā)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zhèn)靜自若的態(tài)度。大多數地震是有感或輕度破壞地震,所以遇震時一定要鎮(zhèn)靜。地震發(fā)生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身體應采取的姿勢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在房屋里,要趕快選擇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書桌、工作臺、床底下。單元樓內,可選擇開間小的衛(wèi)生間、墻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氣管道的支撐,減小傷亡。對于戶外開闊、住平房的人,震時可頭頂被、枕頭或安全帽逃出戶外,來不及時,最好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遠離窗戶,趴下時,頭靠墻,使鼻子上方雙眼之間凹部枕在橫著的雙臂上面,閉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來說,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個安全處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著離開。
需要注意,地震時,門框會因變形而打不開,所以在防震期間,最好不要關門。夜間地震時,要爭分奪秒向安全地方轉移,不要因尋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誤時間,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斷電源,關閉煤氣,熄滅明火。照明最好用手電筒,不要用火柴、蠟燭等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