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xiàn)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qū)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xiāng)、為南水北調(diào)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7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7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nèi)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這些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