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猴年春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shè)計邊框圖案文字資料大全
春節(jié)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jié)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jié)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大風車網(wǎng)閱讀配圖
節(jié)日起源
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jié)由虞舜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lǐng)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jù)說這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春節(jié)過去也叫元旦,春節(jié)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guī)定以農(nóng)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即農(nóng)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jié)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發(fā)展歷程
上古:有說法說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新春的慶;顒,但是未成規(guī)模。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nóng)業(yè)慶;顒。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開始有爆竹(燒竹子);團拜禮儀,官員朝賀天子。
魏晉:開始有鞭炮,有守歲習俗。
五代后蜀:開始有春聯(lián)。后蜀太子題寫的“天地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宋朝:開始使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民國:將元旦定義為西歷1月1日,將春節(jié)定義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nóng)歷新年。
民間習俗
1.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2.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3.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
4.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于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5.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各地特色
1.中國北方地區(qū)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tǒng)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qū)的傳統(tǒng))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jīng)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nóng)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jié)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掃出門,然后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lián)“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jié)。
初八:祭星。
現(xiàn)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jié)束。
2.云南白族習俗
云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顒,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jié)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shù)十丈。有的地區(qū)還進行“拋繡球”的活動。
3.中國東北鄂倫春族習俗
中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
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
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肴。
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4.臺灣
冬至:臺灣漢人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jié)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于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jù)。
尾?:俗寫為“尾牙”,于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借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臺灣大企業(yè)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并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臺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云馬紙為神?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后,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于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舊日臺灣本地傳說,送神之后,廿五日玉帝會遣神下凡,代替已經(jīng)上天述職的神?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nèi)褲。
除夕:依農(nóng)歷十二月大小月,臺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shù)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咸?則以在來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會于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后,則會擺上發(fā)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并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nóng)業(yè)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于除夕前還清。
初一:祭拜天地祖先,稱為“賀正”。出門拜年,稱為“行春”,正月初一至初五,稱為“新正”或“新正年頭”,所以出門拜年也稱“賀正”;一般而言都會依農(nóng)民歷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guān)門的時辰。當天臺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jù)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臺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初三困?飽”,赤狗日,慣例出行不利,須在家孝親,共度天倫之樂。無年俗活動。
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后,當年生肖沖犯太歲星君者,則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
初五:據(jù)說是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巡游人間之日,故商家此日開市,各行各業(yè)開張營業(yè),可掃地、倒垃圾。
初六:挹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廁所,把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清除干凈。
初七:七元,人日,準備豬腳面線,據(jù)說食用可消除楣運,以保長壽。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樂到今天為止,故曰“完全”。恢復(fù)平常的生活,并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初九:天公生,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圣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后,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
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供品餅果,又有得吃一頓了。
十五:元宵節(jié),臺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臺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火旁龍、臺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臺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5.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眾多,亦有華人過春節(jié)之風俗。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xù)。
初七: 人日, 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把食材準備好后要站起來,用筷子把魚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勻,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后裔則有天公誕,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后,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jié)。新馬一帶的元宵節(jié)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jié)”,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jié)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相關(guān)傳說
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shè)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fù)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fù)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xiàn)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fù)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據(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fù)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大風車”,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