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詩句大全 > 正文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宋代著名的詞人蘇軾的作品,也是一首難得的古今佳作,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作者:蘇軾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拼音:
tà biàn jiāng nán nán àn shān ,féng shān wèi miǎn gèng liú lián 。
dú xié tiān shàng xiǎo tuán yuè ,lái shì rén jiān dì èr quán 。
shí lù yíng huí jiǔ lóng jǐ ,shuǐ guāng fān dòng wǔ hú tiān 。
sūn dēng wú yǔ kōng guī qù ,bàn lǐng sōng shēng wàn hè chuán 。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翻譯:無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字詞解釋:
(1)惠山:即無錫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稱。據(jù)《蠡溪筆記》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家交往,并在此建寺,名氣很大。后人就命名為“慧山”,古時慧、惠兩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
(2)錢道人:蘇軾拜謁的惠山寺長老。
(3)小龍團:茶名。宋代御用貢茶,圓形印有龍紋的團茶。
(4)小團月:即指小龍團茶。因“小龍團”其形圓如月而聯(lián)想起來的。
(5)第二泉:即指惠山泉水。因唐代著名的茶葉專家“茶圣”陸羽“曾品評了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種,惠山泉第二(他認為廬山康王谷洞簾水為第一,無錫惠山新泉為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為第三……)”而得名;萆饺虼说靡悦麚P天下。
(6)九龍脊:指惠山;萆接置琵埳降臍v史悠久,但因陸羽《慧山寺記》而聞名。
(7)五湖:指太湖。太湖,五湖之一素以優(yōu)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見稱。
(8) 孫登:(約220年-280年),字公和,號蘇門先生,三國時魏人。長年隱居汲郡山中為道,喜好讀《易》,彈一弦琴,善嘯。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賞析
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把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作為一個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加以引用,這首詩題的全名是《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中“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一聯(lián)膾炙人口,被當作品茶名句,常為后人所引用。這兩句詩句不但茶人墨客稱道不已,而且常被改寫成一些名勝古跡、茶亭等當楹聯(lián)來招攬客人。因為這兩句,甚至有人還把這首詩譽為“天下第一品茶詩”。但通讀全詩,我覺得此詩不僅品茶,側(cè)重點更是品泉。通過賞景以傳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聯(lián)以襯托的手法寫惠山的景色之美,讓作者更是流連忘返。此詩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間,曾兩次來惠山拜謁錢道人,此詩也大概作于這段時間。江南素以景美稱著,作者熙寧四年(1071)到任,作此詩時不到三年,在辦公之余足跡踏遍“南岸山”可見江南景色之美足以讓他流連忘返。不到三年兩度游惠山,我想讓他“更流連”的肯定不只是惠山景色,應(yīng)該還有錢道人吧。
頷聯(lián)“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一聯(lián)寫得既細膩又灑脫,既膾炙人口又聯(lián)想獨特。詩人似乎羽化成仙,身攜皓月,從天外飛來,據(jù)歐陽修《歸田錄》云:“其品精絕,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用這樣極不容易到手的“小團”茶與惠山錢道人共試這“人間第二泉”,足見他們對二泉水的青睞程度。又據(jù)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認為宜茶之水“惠山為上”。可見作者表面贊茶、品茶實際是賞景——品泉。上聯(lián)“天上”下聯(lián)“人間”對仗既細膩又灑脫, 由“小龍團”茶(是當時的御用貢茶)聯(lián)想到“天子(皇帝)”,所以喻它來自“天上”又由此觸發(fā)聯(lián)想到天上的“小團月”,奇特的想象能使讀者跟隨詩人去品味小龍團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覺——天上的明月照著清澈的第二泉,與喝惠山泉水泡的小龍團茶具有同樣的沁人肺腑。奇特的想象含蓄蘊藉,足以勾起無數(shù)讀者的遐想。
頸聯(lián)寫登惠山途中與登頂后的所見。據(jù)陸羽《慧山寺記》記載:“山有九龍,若龍之偃臥然”又:“慧山,古華山也。曰九隴,惟慧為恒稱,九龍則間稱之。龍云者,極其狀也。” “石路縈回九龍脊”說的是石路在蒼翠的“偃臥”九龍山脊間盤旋縈繞;“水光翻動五湖天” 寫登絕頂望太湖俯瞰太湖的波濤翻動水天的景象。把惠山的九條“蒼龍”,淹沒于太湖的水光接天之中的景象寫得淋漓盡致。
尾聯(lián)用典,含義深遠。從詩題看此聯(lián)當是拜謁錢道人、品茶品泉、登絕頂賞景之后,由歸途的景象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孫登無語空歸去”是全詩的詩眼所在,“空”字最具弦外之音。孫登是三國時長年隱的高道,竹林七賢中阮籍和稽康都是他的學生,孫登居宜陽山時,阮籍曾受魏文帝(曹丕)之命前往拜訪,但與之交談,卻默不作聲。嵇康又跟從他游學三年,所問總是笑而不答。稽康只好拜別。臨別時孫登開口了:“士才高識寡,難乎免于今世矣。”(你這人很有才華,但對世道看的不透徹,要生存下去很難很難啊。)嵇康未能接受,后來果然被害,臨終時作了一首《幽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后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稽康被殺,阮籍很是驚訝,再次前來拜訪,孫登對所問仍是笑而不答。關(guān)于阮籍此次拜會孫登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尋覓中華》中有幾段精彩的描寫:
  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孫登面前,詢問他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但孫登好像什么也沒有聽見,一聲不吭,甚至連眼珠也不轉(zhuǎn)一轉(zhuǎn)。阮籍傻傻地看著泥塑木雕般的孫登,突然領(lǐng)悟到自己的重大問題是多么沒有意思,那就快速斬斷吧——能與眼前這位大師交流的或許是另外一個語匯系統(tǒng)?好像被一種神奇的力量催動著,他緩緩地嘯了起來。嘯完一段,再看孫登,孫登竟笑瞇瞇地注視著他,說:“再來一遍!”阮籍一聽,連忙站起身來,對著群山云天,嘯了好久。嘯完回身,孫登又已平靜入定。阮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完成了與這位大師的一次交流,此行沒有白來。
阮籍下山了,有點高興又有點茫然。剛走到半山腰,一種奇跡發(fā)生了,如天樂開奏,如梵琴撥響,如百鳳齊鳴,一種難以想象的音樂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間。阮籍震驚片刻后立即領(lǐng)悟了,這是孫登大師的嘯聲,如此輝煌和圣潔,把自己的嘯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孫登大師顯然不是要與他爭勝,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阮籍仰頭聆聽,直到嘯聲結(jié)束。然后疾步回家……
蘇軾惠山一行歸途中,松濤鈴鈴作響,使他想到了這個歷史典故。對于這聯(lián),很多人都說是蘇軾對稽康有感而發(fā)。但從末句看,我認為不盡如此,而應(yīng)當更是對阮籍之悟與自身之悟的感慨。從余秋雨先生的上面描述來看,阮籍深得孫登的真?zhèn)鞫靡员H,不被司馬氏殘殺。阮籍善嘯,但單憑嘯功而言顯然不如孫登。無獨有偶,作者也會“吟嘯”,然而嘯功肯定不如阮籍,更不如孫登。但儒、釋(佛)、道兼修的蘇軾,參禪悟道肯定不下于阮籍。面對錢道人的“無語”教誨,蘇軾肯定是領(lǐng)悟深刻。結(jié)合此時的蘇軾的背景,我想這一聯(lián)既感慨稽康未悟遭殺,也是對阮籍領(lǐng)悟?qū)O登而得以保全。更是自己不與政敵做無謂的爭斗,而自求外放為民造福的自得——稽康是無謂的犧牲,阮籍消極與無奈,而我蘇軾是積極的為民造福。(不久蘇軾任滿因政績突出而升任密洲太守就是明證)
總之這首七言律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胺Q古今佳作,也毫不為過。但把它說成是品茶詩似乎有些不妥。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