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很多老板認為,搞一些標語,規(guī)章制度,企業(yè)商標,宣傳一下好人好事,做好員工培訓就算是企業(yè)文化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或者說是理解的不全面。張雪奎教授認為,企業(yè)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氛圍,建立一種人人為他人著想,人人為企業(yè)著想的氛圍,建立這種氛圍的一個重要武器就是贊美別人的優(yōu)點,肯定別人的成就。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給他們真誠的表揚與贊同,就是對他們自身價值的最好承認和重視。
打動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地欣賞和善意地贊許。贊美會產生和諧,贊美會造就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推而廣之,贊美會形成團隊的凝聚力,產生巨大的生產力,它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
贊美不同于“忽悠”,更不同于諂媚。贊美傳遞的是一種真誠,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是心聲的一種表達。張雪奎教授認為,企業(yè)能夠形成這種氛圍,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可以說已經建成。有幾個案例給大家做個參考:
「案例1」一路上的贊美聲音
有一次去山西晉城銀鑫煤礦考察企業(yè)文化,這家公司辦公在市里面,煤礦在郊區(qū),恰好遇到沒車,我和辦公室劉主任兩個人搭出租車去。下車時,劉主任對出租車司機說:“謝謝,搭你的車十分舒適開心。”司機聽了愣了一愣,然后說:“你不是拿我開心吧?”
“絕對不是!我絕對不是在尋你開心,我很佩服你在塞車時能沉住氣,車少的時候開的又快又穩(wěn)。”
“謝謝,非常感謝!這是我的名片,需要車請給我電話,保證隨叫隨到。”司機說完,遞上名片,便駕車離開了。
看到這個場景,我知道這次考察企業(yè)文化一定會有收獲,企業(yè)文化的特點就是看不到摸不著可是又無處不在,企業(yè)的每一個人都代表企業(yè)的形象。于是我故意問他:“你為什么會這么說?”
“我想讓我們這個城市多點兒人情味,”劉主任答道:“現(xiàn)在城市的人情味太薄了,惟有這樣,這城市才會有活力。”
“靠你一個人的力量怎能辦得到?”我故意再次追問。
“我只是盡我最大能力,能不能成為南美的蝴蝶,也盡力煽動一下我的翅膀。中國老話常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贊美能讓那位司機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載了20位乘客,他就會對這20位乘客態(tài)度和善,而這些乘客受了司機的感染,也會對周圍的人和顏悅色。這樣算來,我的好意可間接傳達給1000多個人,不錯吧?”
“但你怎能肯定計程車司機會照你的想法做呢?”
“我并不能肯定他會照我的想法去做,”他回答,“我知道這種做法會遭到別人誤解,但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堅信堅持下去就會有效果。所以我盡量多地對人和氣,多贊美別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連帶影響到幾百人。說句贊美那位司機的話花不了我?guī)酌腌,就算沒效果我也毫無損失啊”。
我知道劉主任說的這套理論是對的,只要人人時刻想著他人,這個世界就有希望。畢竟現(xiàn)在人們已經冷漠到了老人跌倒在地也沒有人敢于攙扶的程度,這個世界需要有人主動站出來添一點溫暖。我們邊走邊聊,到了他們的礦工宿舍工地。
工地上各色標語櫥窗到處可見,安全防范的、鼓舞干勁的標語,表揚先進事跡的櫥窗,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吹接袔讉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劉主任停下了腳步,對那幾個工人說:“這幢樓蓋得質量不錯,大家都辛苦吧?”
那幾個工人顯然不認識劉主任,帶著狐疑的眼光望著我們,但是嘴上卻都是客氣的回話不辛苦,是應該的。
“工程何時完工?”劉主任繼續(xù)問。
“6月。”一個工人很自豪的大聲回答。
“這么出色的成績,你們一定會引以為榮,公司應該感謝你們!”
“公司想得周到,把員工住房放在這么好的地方。給自己蓋房子啊,我們當然要把房子造的漂亮點。”工人一付理所當然的回答。
離開工地我們向礦井大門走去,碰到一位邊走邊想事情戴眼鏡的中年女士,劉主任立即熱情的打招呼:“黃老師好。這么遠跑到礦上,一定有什么好事情,這么精神煥發(fā),衣服也好漂亮,哪里買的,明天也給我太太買一件。”
“劉主任好!兩個男同學打架,怕他們家長知道了打他們,我過來給家長說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前家長打孩子,這兩年礦上搞文化建設,打孩子的事情少了,不過還是擔心,就過來給家長打個招呼。”
“黃老師對孩子們這么關心,做你的學生真是他們的福氣!”
“你的孩子也在黃老師班上嗎?”看著精神煥發(fā)的黃老師離開后,我問。
“我的孩子已經升中學。我想一個人的好心情會感染一片人,今天聽她課的人一定如沐春風。”
還沒有走到礦上,我知道這次考察已經不虛此行,企業(yè)文化已經在這個企業(yè)開花結果。劉主任處處贊揚別人,工地上工人的自豪氣質,老師的敬業(yè)精神,無一不透出良好的企業(yè)文化已經在這家企業(yè)扎根。美國著名女企業(yè)家瑪麗凱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比金錢更被人們所需要—認可與贊美。”看來此言不虛。
「案例2」說話的藝術
某理發(fā)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學藝3個月后正式上崗,他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fā),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fā)理得太長。”徒弟無語。
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fā)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fā),顧客照照鏡子說:“頭發(fā)剪得太短。”徒弟又無語。
師傅笑著解釋:“頭發(fā)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fā),顧客一邊交錢一邊笑道:“花時間挺長的。”徒弟還是無語。
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兒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面書生’嗎?”顧客聽罷,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