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近年來工傷事故后的“扯皮”與糾紛是勞資關系中最難處理的環(huán)節(jié)。社會與時俱進,工傷認定和待遇支付的新問題也層出不窮,如何厘清新型勞資關系,讓制度更加人性化?近日,長沙縣人社局工傷保險服務中心負責人對9月1日即將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進行了解讀!兑(guī)定》中“合理”二字為鑒定關鍵。
《規(guī)定》第三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單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如勞務派遣單位派遣的職工在用工單位工作期間因工傷亡的,派遣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解讀:“以前勞務派遣單位多是收點勞務派遣費,雖簽訂了勞動合同、辦理了社會保險,但并沒有真正履行用人單位職責,員工出了工傷事故,多是用工單位承擔了基金支付外的停工留薪期工資、就業(yè)補償金等待遇,用工單位多為工傷保險責任主體,而新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責任主體是勞務派遣單位。”該負責人舉例,如某人被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到一家汽修公司工作,在上班時間內因修車受傷,其工傷保險責任單位就是與之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務派遣單位。
《規(guī)定》第四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如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受到傷害,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沒有證據(jù)證明是非工作原因導致的。
解讀:“這一條的受惠方可以說是由用人單位轉向了職員。”該負責人解釋,如果職員受了傷,按以往規(guī)定,主證責任倒置,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而新規(guī)定則是由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為舉證單位,只要是用人單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無法證明職員受傷不是因為工作,就要確認為工傷。
《規(guī)定》第五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因工外出期間”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如職工因工外出期間從事與工作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開會無關的個人活動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認定為工傷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讀:如果職工在因工出差期間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如個人去會見同學、游玩導致的事故、因應酬酒精中毒甚至猝死等情況,用人單位可以不用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規(guī)定》第六條: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如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jīng)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解讀:“如某人在下班順路過程中因買菜出了交通事故,則可以被認定為工傷,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該負責人提醒用人單位和員工,雖然規(guī)定明確只要在上下班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即可,但也不要抱以僥幸心理打“擦邊球”, 安全出行最重要。
《規(guī)定》第八條: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jīng)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讀:該負責人表示,如果同是交通事故或其他第三人事故導致的工傷,在獲得第三人賠償?shù)耐瑫r,也可同時申請工傷認定,認定為工傷的,可獲得工傷保險待遇補償。第三人承擔了醫(yī)療費的,工傷基金不再支付工傷醫(yī)療待遇。
面對新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業(yè)內人士透露,看似出于人性化考量,事事求“合理”,但因其本身就具爭議,“合理”度很難把握,可能造成更多的工傷保險類行政案件陷入各自的說辭中。如某人加完班后在回家途中發(fā)生了交通事故,恰好這意外發(fā)生在下班時間后的相對較長的時間內,那么按照規(guī)定,要確認是不是工傷,就要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擦亮自己的慧眼,調查核實的難度也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