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禁毒工作者心得體會
青少年正是長身材,長知識的時代,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毒品這個大惡魔頭正無時無刻地損害著這些充滿期望的年輕的生命。難道咱們就不應當拒絕毒品,珍新生命嗎?況且,毒品還正在殘酷地銷蝕著人的靈魂,人們一旦染上了毒品,肉體就會末尾蛻化,吸毒次數越多,毒癮越大,肉體就蛻化越深。夢想正是這樣,吸毒者完整損失了事業(yè)心和權利感,更談不上什么夢想、品格,統(tǒng)統(tǒng)被拋到無影無蹤,終日焦躁不安,人格曲解,嚴酷者還會出現重癥肉體病一類的夢想,行為不當…此外,毒品還有情地破壞著咱們的家庭和社會,導致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國家財產嚴酷損失…結果不堪想象。由件件的事例可見,毒品是嚴酷損害人類社會的,是人類必須看法的朋友,所以咱們就應當慎重地防范它,戰(zhàn)勝它。
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神靈,卻的確存在著惡魔。毒品就是這魔鬼的化身。如果你了解這種白色瘟疫誕生至今所釀成的慘劇,你就會明白這絕不僅是一個比喻。因為吸食毒品者被毒品所剝奪的也絕不僅是金錢和健康,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是靈魂淪喪,家破人亡至生命消逝。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每年為這白色惡魔所害的是無數的生命。
至今,我國青少年吸毒的人數在吸毒總人數中比例達85.1%。85.1%,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已經家喻戶曉了。使人有著雙重依賴,唯有八個字應該緊記:珍愛生命,拒絕毒品。因此我們該做的很多,而且必須從小做起。然而認清毒品的真面目并徹底與其化清界限不僅僅需要無數的禁毒知識,更加需要的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謹慎地擇交朋友和高度的警覺和自制;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唯有將預防毒品從意識轉化為行動,再由行動上的拒絕升華為精神上的排斥,從生命的高度去抵制這中食人瘟疫的誘惑,才有可能做到遠離毒品而不受侵害。
一個為了吸毒,把家里的經濟財產全部好光的人,還有人幫他嗎?
一個為了吸毒的錢,到處販賣毒品的人,還有人幫他嗎?
沒有,無能為力。
人生有的一次生命是無價的,也是脆弱的。它承載著你的親人,朋友和整個社會賦予你的責任,所以它絕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它承受不起任何不負責任的冒險,所以請珍惜你的生命?為自己,也為所有人??永遠拒絕毒品!
2016禁毒工作者心得體會
2009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這部《禁毒法》全面、科學、系統(tǒng)的闡述了我國禁毒工作的目的、方針、責任、措施等一系列的問題,《禁毒法》的頒布與實施對我國的禁毒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我國的禁毒工作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
《禁毒法》的第二章詳細地介紹了禁毒宣傳教育的內容,對于一名從事禁毒宣傳的工作者來說,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通過學習《禁毒法》自己也有了一些初步的體會:
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禁毒宣傳教育。
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現有禁毒教育展、北京禁毒在線網站、多媒體等3個主要的禁毒宣傳平臺,放眼全國可以說目前基地的無論是從基地的硬件條件還是禁毒宣傳的專業(yè)度上都是全國最高水平,在充分的利用這些資源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與時俱進,針對不同層次的群體開展我們的工作,使我們的毒品預防教育貼近大眾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多媒體教育部正在制作的毒品預防教育公益廣告,北京禁毒在線網站開展的線下培訓,陳列接待部的模塊講座與增設的游戲互動參觀環(huán)節(jié)等活動都是對于毒品預防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與擴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與反響。
學生是禁毒宣傳教育的主要群體。
《禁毒法》中規(guī)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禁毒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和衛(wèi)生行政部門應當予以協(xié)助。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與自我保護的意識不強,決定了他們是吸毒、染毒的高危群體,另外由于吸毒的不可逆性造成青少年吸毒的危害巨大,這些都決定了青少年成為我國禁毒宣傳教育的主要群體。從參觀禁毒教育展與北京禁毒在線網站線下培訓的反饋的信息來看,學校對于禁毒宣傳教育的需求也非常的大而且通常希望我們能夠向學生在宣傳一下吸煙與網絡成癮的一些內容,這些需求的成為我們日后開展禁毒宣傳教育的廣闊天地,如何針對青少年的心理與特點開展禁毒宣傳教育也成為日后我們工作的一個課題。
禁毒宣傳教育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的責任
《禁毒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各種媒體、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私人企業(yè)等各種團體都有禁毒宣傳教育的責任,這就使禁毒宣傳教育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的責任。目前我國的禁毒宣傳教育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需要各種各樣的力量參與進來,大家共同的來營造無毒社會、*社會。作為專業(yè)的禁毒宣傳教育單位,要主動的幫助和配合社會各種團體開展禁毒宣傳活動同時還要不失時機的聯(lián)合社會各種力量擴大禁毒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把禁毒人民戰(zhàn)爭真正的落實到實處。